带之设,所以约束其服,有宽有狭,饰以金银犀玉,不一其制,老年但取服不散漫而已。用径寸大圈,玉与铜俱可,以皂色绸半幅,一头缝住圈上,围于腰,一头穿入圈内,宽紧任意勒之。即将带头压定腰旁,既无结束之劳,又得解脱之便。
带子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约束衣服,有宽有窄,表面可用金银、犀角或玉佩进行装饰,其形状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于老年人来说,只需确保衣服不散乱即可。可以使用直径约为一寸的圆形物品,无论是玉还是铜,配合半幅黑色绸子,将一端缝在圆圈上,围绕腰部;另一端则穿入圈内,宽度和紧度可以随意调节。调整到合适后,将带子的头部压在腰旁,这样既避免了繁琐的系结,解开时也十分方便。
有用钩子联络者,不劳结束,似亦甚便。《吴书》所谓“钩络带”类是。但腰间宽紧惟意所适,有时而异,钩子虽可作宽紧两三层,终难恰当,未为适意之用。
有些带子是用钩子连接左右两边,这样就不需要打结,显得相当方便。《吴书》中提到的钩络带与此类似。然而,腰间的宽紧调节只能依赖个人的感觉,有时需要的松紧度并不相同。钩子虽然可以做成宽紧两三层,但始终难以恰当,使用起来不能十分适意。
古人轻裘缓带,缓者宽也,若紧紧束缚,未免腰间拘板。少壮整饬仪容,必紧束垂绅,方为合度;老年家居,宜缓其带,则营卫流行,胸膈兼能舒畅。《南华经》曰:忘腰带之适也。又放翁诗云:“宽腰午饷余”。
古人穿着轻便的皮衣,系上松弛的带子,“缓”就是宽松的意思。如果带子束缚得太紧,容易导致腰部拘谨不适。年轻人在装扮仪容时,通常会紧紧约束,垂下绅带,以符合恭敬有礼的规范。而老年人在家时,应该让衣带保持宽松,这样才能促进气血的流通,令胸腔也更加舒畅。《南华经》提到:“忘记腰,腰带就会舒适。”陆游的诗中也写道:“宽腰午饷余。”
或制腰束以代带,广约四五寸,作夹层者二。缉其下缝,开其上口,并可代囊。围于服外,密缀钮扣,以约束之。《记·玉藻》曰:“大夫大带四寸。”注:谓广之度也。然则古有带广四寸者,腰束如之,似亦可称大带。
有些人制作腰束来替代腰带,宽度约为四到五寸,采用两个夹层,下面的口缝合,打开上面的口。这种腰束还可以充当囊袋的作用。它围在衣服外面,密密地缝上纽扣,以便束紧腰部。《礼记·玉藻》提到:“大夫的大带宽四寸。”注:“这里指宽的尺度。”因此,那么古代腰带有四寸宽的。腰束按这个标准做,似乎也可以称为大带了。
带可结佩,古人佩絺佩砺,咸资于用。老年无须此,可佩小囊,或要事善忘,书而纳于中,以备省览。再则剔齿签与取耳具,一时欲用,等于急需,亦必囊贮。更擦手有巾,用 及用绸用皮,随时异宜,俱佩于带。老年一物不周,遂觉不适,故小节亦必加详。
带子上可以装饰一些配饰。古人佩戴觿和砺,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老年人虽然不需要佩戴这些物品,但可以选择佩戴一个小囊。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容易忘记,可以将其写在纸上,放入囊中,以便随时查看。此外,牙签和挖耳勺等急需用品也应放在囊内,以备不时之需。还有用于擦手的毛巾,可以用絺、绸或皮制作,随时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更换,所有这些都应装入囊中。老年人如果缺少某件物品,往往会感到不便,因此这些小细节也应特别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