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卷三·内篇·篇十三

刘向 Ctrl+D 收藏本站

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以举贤官能

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以举贤官能

  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景公问晏子说:“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能够治理得很好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怎样的?”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

晏子回答说:“提拔贤德的人治理国家,让有才能的人做官管理人民,这就是他们的方法。提拔贤德的人才当官,那么人民就会向善了。”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知乎?”

景公说:“有贤能的人才,我怎么能知道他们呢?”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 ,吾君亦不务乎是,故不知也。”

晏子回答:“贤德的人如果隐居,怎么能算得上贤德呢?您又不致力于求贤,所以就不能了解。”

  公曰:“请问求贤。”

景公说:“向先生请教求贤的方法。”

  对曰:“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不掩欲以荣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晏子回答道:“通过观察他与何人为友,借由他的言行品评他的作为,君王不应以华丽动人的辞令来判断品德,也不应以他人的毁誉或赞美来评判善恶。如此一来,人们就不会刻意表现以获得美名,也不会故意隐藏欲望以迷惑君王。因此,在他通达昌盛时,观察他的行为;在他困顿绝望时,看他不作何为;在他富有时,看他不索取什么。那些贤能的人才难于出来当官,但容易辞去官职;次一等的人,轻易近身为官也很容易隐退;最下等的人,能轻易近身为官而不容易隐退。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大概就可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