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卷三·内篇·篇十二

刘向 Ctrl+D 收藏本站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

  公问晏子曰:“谋必得,事必成,有术乎?”

景公问晏子:“只要谋划就一定能实现,做任何事都能成功,有什么好办法吗?”

  晏子对曰:“有。”

晏子回答:“有。”

  公曰:“其术如何?”

景公说:“什么办法呢?”

  晏子曰:“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公曰:“奚谓也?”

晏子说:“所谋划的事情合乎德义的就一定能实现,做事顺乎民心的就一定能成功。”景公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对曰:“其谋也,左右无所系,上下无所縻,其声不悖,其实不逆,谋于上,不违天,谋于下,不违民,以此谋者必得矣;事大则利厚,事小则利薄,称事之大小,权利之轻重,国有义劳,民有如利,以此举事者必成矣。夫逃人而谟,虽成不安;傲民举事,虽成不荣。故臣闻义谋之法以民事之本也,故及义而谋,信民而动,未闻不存者也。昔三代之兴也,谋必度其义,事必因于民。及其衰也,建谋不及义,兴事伤民。故度义因民,谋事之术也。”

晏子回答道:“因为这样的谋划,没有左右的束缚,上下互相约束,其言行不违背德义,其本质也不背离民心。对上来说,不违背天意;对下来说,也不背离民情。用这种原则来谋划事务必定能够实现。事务若大,给予百姓丰厚的利益;事务若小,给予百姓微薄的利益。根据大小,权衡利益的轻重,国家以符合德义的原则施政,百姓将能得到倍加的好处。遵循这种原则行事,必定能够成功。那些避开合适的德义而谋划,即使实现了也不会稳固;藐视百姓而行事,即使成功了也不会得到荣誉。因此我听说,依循合适的德义来谋划事务,以顺应民心为根本原则。因此,顾及到合宜的德义去谋划,取信于民心去行事,没听说过不能长存的。从前,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兴盛,是因为谋划必须要审度是否合乎德义,做事必定顺应民心。到了衰败时,是因为他们进行谋划时不顾及合宜的德义,行事之时伤害了百姓。所以说,审度合宜的德义去谋划和顺应民心,才是谋划与做事的方法。”

  公曰:“寡人不敏,闻善不行,其危如何?”

景公说:“寡人不够聪慧,听到好的建议不施行,这样危险有多大?”

  对曰:“上君全善,其次出入焉,其次结邪而羞问。全善之君能制;出入之君时问,虽日危,尚可以没身;羞问之君,不能保其身。今君虽危,尚可没身也。”

晏子回答:“好的君王能择善而行,差一些的君王稍有出入,但也能够择善而从,最差的君王则集结邪行而羞于向人请教。能择善而行的国君能控制局面;择善而从的国君能够时常询问,即使每天都有危险,但还可以保全自身;而羞于询问的君主,不能保全其自身的生命。如今君王您虽然有危险,但尚且可以保全自身,直到衰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