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集法篇

陈继儒 / 陆绍珩 Ctrl+D 收藏本站

自方袍幅巾之态,遍满天下,而超脱颖绝之士,遂以同污合流矫之,而世道不古矣。夫迂腐者,既泥于法,而超脱者,又越于法,然则士君子亦不偏不倚,期无所泥越则己矣,何必方袍幅巾,作此迂态耶!集法第十一。

随着那些身着僧袍、束着方巾的道学先生遍布天下,曾经超脱世俗、才华卓绝的士人也随波逐流,矫枉过正,致使世道渐趋衰微、人心不再淳朴。迂腐之人拘泥于传统礼法,而超脱之人又越礼而行。既然如此,真正有德的君子应持不偏不倚之道,既不受拘束,也不逾越礼法,何必一定要随俗穿上僧袍、束起方巾呢?因此,我编成了第十一卷“法”。

  一心可以交万友,二心不可以交一友。

一心一意能结交成很多朋友,三心二意就会一个朋友也结交不上。

  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不尽之意则神满。

凡事若能留有余地,往往更易达成圆满;凡是用物有所节制,便能获得宽裕;情感上若留有分寸,日后便能更具韵味;言辞上若留有余地,便能流传长远;兴致上适当节制,趣味将更加无穷;才智的发挥有所保留,精神也会更为充沛。

  有世法,有世缘,有世情。缘非情,则易断;情非法,则易流。世多理所难必之事,莫执宋人道学;世多情所难通之事,莫说晋人风流。

人间有世俗法则,有世事因缘,有世态人情。如果世事因缘不符合世事人情,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容易出现断绝;如果世事人情不符合世俗法则,人就容易流于世俗,变得放纵。

  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

少年人的心要忙碌,忙碌就会收敛浮躁之气;而老年人的心要闲淡,闲淡就可以乐享晚年。

  晋人清谈,宋人理学,以晋人遣俗,以宋人禔躬,合之双美,分之两伤也。

晋人推崇清谈,宋人推崇理学,以晋人的清谈来排斥世俗,以宋人的理学来安身立命,合起来用就会兼有二者之妙,要是分开来,就会两伤。

  莫行心上过不去事,莫存事上行不去心。

不要去做那些心里过意不去的事,不要有那些事理上行不通的念头。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青天白日处节义,自暗室屋漏处培来;旋转乾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操出。

在忙碌之时所做的事情,务必要在闲暇时重新反思,首先进行自我检视;在行动中产生的念头和想法,也必须在清静时严肃落实。青天白日下展现的节操与品行,是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锻炼而成的;而治理国家的方略,则是在乾坤轮转的过程中,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中打磨出来的。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子女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

像积累财富那样去积累学问,像追求功名那么热烈地去追求道德,像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女一样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像保全自己的爵位一样处心积虑地去保卫国家。

  何以下达,惟有饰非;何以上达,无如改过。

小人如何只能做成小事呢?因为他们不断掩饰自己的过错;君子如何能成就大事呢?因为他们能不断改正自己的过错。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象,是撑天撑地之柱石。

这一丝不忍的念头,是使人民得到教化、万物得到生长的根须的萌芽;那一段清净无为的景象,是顶天立地的柱石。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不可因为趁着一时高兴就轻易许下诺言,不可因为醉酒而生气发火,不可贪图快意而惹是生非,不可因为倦怠而有始无终。

  意防虑如拨,口防言如遏,身防染如夺,行防过如割。

意念要防止胡思乱想如拨山般用力,口上防止乱说话要如阻拦洪水一般用心,身体防止受污染要像防止有人夺命一般小心,行为防止过错要像防止割肉般提防。

  白沙在泥,与之俱黑,渐染之习久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切磋之力大焉。

洁白的沙粒掺入黑色的泥土中,久而久之也会被染成同样的黑色,这是因为长期的互相侵染所致;外山的普通石头,经过打磨可以成为玉石,这说明即使地位相差很大,彼此交流产生的作用也是可观的。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

礼义廉耻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以礼义廉耻来约束自己,就能让自己少犯错误;以礼义廉耻来衡量别人,就团结不了他人。

  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

凡事韬光养晦,不仅对自己有好处,而且对别人也有好处;凡事张狂表露,不仅对别人有损害,而且对自己也有损害。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觉察到别人的欺诈不说出口,受到别人的侮辱不显露在脸上,这其中不仅意味无穷,而且将会使人受用无穷。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

官位不要太高,太高了就有危险;擅长的本事不必都拿出来,都拿出来就会衰败了。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要愈隆。

遇到过去的老朋友,情意态度要更加真诚亲切;处理隐秘细小之事,思想与行为要更加光明磊落;对待那些老迈衰颓之人,恩情和礼节要更加隆重。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忧勤自励是一种美德,但若过于辛劳,便难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和性情;清静淡泊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但若过于枯燥,则难以助人并成就事业。

  做人要脱俗,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世要随时,不可起一趋时之念。

做人一定要超凡脱俗,但是不要想着去矫正世俗;为人处世一定要适宜当时的潮流,不要在心里有什么奉迎世俗的念头。

  从师延名士,鲜垂教之实益;为徒攀高第,少受诲之真心。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请名流来做自己的老师,很少能够得到他亲自来教诲的益处;为了攀上高门大族做了人家的弟子,这些人很少有接受教育的诚心。

  病中之趣味,不可不尝;穷途之景界,不可不历。

疾病缠身的滋味,一定要亲自体验一下;穷途末路的境界,一定要亲自经历一次。

  才人国士,既负不群之才,定负不羁之行,是以才稍压众则忌心生,行稍违时则侧目至。死后声名,空誉墓中之骸骨;穷途潦倒,谁怜宫外之蛾眉。

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既然具备非凡的才华,必然也会带有一些不拘礼法的豪放之举。因此,才华稍显突出便容易引起他人的猜忌,行为稍有不同于世俗便让众人纷纷侧目。而身后之名,对已埋骨黄土的逝者而言,不过是徒具虚名;当人处于穷途末路、贫困潦倒之时,又有谁会怜惜那些年老色衰、被逐出宫的美人呢?

  贵人之交贫士也,骄色易露;贫士之交贵人也,傲骨当存。

富贵的人与贫寒的人交往时,容易显露出骄傲的神色;贫寒的人与富贵的人交往时,不应卑躬屈膝,而应该存有傲骨。

  君子处事,宁人负己,己无负人;小人处事,宁己负人,无人负己。

君子立身处事,宁可别人辜负自己,也绝对不会辜负别人;小人立身处事,宁可自己辜负别人,也绝不让别人辜负自己。

  砚神曰淬妃,墨神曰回氏,纸神曰尚卿,笔神曰昌化,又曰佩阿。

砚神叫作淬妃,墨神叫作回氏,纸神叫作尚卿,笔神叫作昌化,又叫作佩阿。

  要治世,半部《论语》;要出世,一卷《南华》。

要治理国家,半部《论语》便足够;要出离尘世,一卷《庄子》便足够。

  求见知于人世易,求真知于自己难;求粉饰于耳目易,求无愧于隐微难。

寻求被世人所知容易,寻求真正了解自己很难;寻求文过饰非、掩人耳目容易,求得内心深处无愧很难。

  圣人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圣人的话,要常常拿来眼睛看、嘴里念、心里想。

  与其巧持于末,不若拙戒于初。

与其在事情结束时再去施展机巧弥补,不如事情伊始便安分守拙不去卖弄。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有德行的君子最可惜的三件事:第一可惜的是这一辈子不学习,第二可惜的是今天碌碌无为虚度日子了,第三可惜的是这辈子一败涂地。

  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言学。

白天里通过妻子儿女的反应来观察,晚上通过对照梦中的言行来观察。要是都问心无愧的话,那么才能称得上是修身学习。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士大夫要是三天不读书的话,在和世人交往的时候就不能严格按照礼仪规范来做了,会觉得自己面目可憎,言语缺少生气。

  与其密面交,不若亲谅友;与其施新恩,不若还旧债。

和那些在表面上和自己很亲密的人交往的话,不如和为人正直诚实的人相交往;与其说是给别人施舍新的恩惠,不如当作是一个旧的债务来偿还。

  士人所贵,节行为大。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读书人最可贵的是气节和操守。失去了官爵和禄位,有时还可能再得到;但是一旦失去了气节和操行,终生也不可能再找回来。

  势不可倚尽,言不可道尽,福不可享尽,事不可处尽,意味偏长。

权势不能完全倚仗,说话不能完全说全,幸福不能完全享受尽,事情不能做绝,这几句话,真是耐人寻味。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贵闲,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静坐之后才知道自己平日心气浮躁;缄默之后才知道自己平日言语焦躁;反省过后才知道自己平日费心费事;闭门谢客之后才知道自己平日交往过于泛滥;清心寡欲后才明白自己平日坏毛病太多;接近人情世故之后才知道自己平日念头的刻薄。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高兴的时候所说的话大多会失信于人,愤怒的时候所说的话很多都是不得体的。

  泛交则多费,多费则多营,多营则多求,多求则多辱。

交朋友过于宽泛,就会耗费过多,转而经营过多,转而追求过多,最后导致多受屈辱。

  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洽事,此居官之七要也。

处心要公正,要求自己清廉,对待国君忠诚,对待长辈恭敬,接人待物要讲信用,对待下属要宽厚,对从事的工作要敬业,这是居官的七大原则。

  圣人成大事业者,从战战兢兢之小心来。

圣明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业,是因为能做到兢兢业业、谨慎小心。

  酒入舌出,舌出言失,言失身弃。余以为弃身,不如弃酒。

把酒喝进口中,往往把舌头吐出来,舌头一吐出来,说话往往就不得体,说话不得体的话,自身就被人所不屑了。所以我认为与其抛弃自身,还不如戒酒。

  青天白日,和风庆云,不特人多喜色,即鸟鹊且有好音。若暴风怒雨,疾雷幽电,鸟亦投林,人皆闭户。故君子以太和元气为主。

风和日丽,风和云祥,不仅是人喜笑颜开,就连鸟鹊也都叫得格外开心。如果遇上的是暴风怒雨,雷电交加,鸟鹊都躲进树林里,人们也都会关上窗户。因此君子一定要保持一份冲和之气。

  胸中落意气两字,则交游定不得力;落骚雅二字,则读书定不得深心。

如果心中没有了“意气”,那么在结交朋友时必定得不到帮助,力不从心;如果没有得到“骚雅”的要义,那么读书必定深入不了内心。

  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增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只有读书这件事不分贵贱富贫、年老年少,读一卷书有读一卷书的收获,读一天书有读一天书的收获。

  坦易其心胸,率真其笑语,疏野其礼数,简少其交游。

使心胸坦荡平易,使笑语真诚率直,使礼数淳朴不繁琐,使交流简单稀少。

  好丑不可太明,议论不可务尽,情势不可殚竭,好恶不可骤施。

对于美丑不可以过于分明,对于别人的议论不能说得过于绝对,对于事情不能没有任何余地,对于事物的好恶不能马上就表现出来。

  不风之波,开眼之梦,皆能增进道心。

不用风吹就起的波浪,白天里睁着眼做的梦,这些事情都能够使人的顿悟之心增强。

  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张嘴讥笑别人,这是一件非常轻薄的事情,不仅会丧失道德,也可能会因为这件事导致家破人亡。

  不能受言者,不可轻与一言,此是善交法。

和那些不能接受别人意见的人交往的好方法是,不要轻易对他们说什么。

  君子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

君子对待别人,应当在错误中寻找没有错的地方,不应当在没有过失的地方挑剔其中的过错。

  我能容人,人在我范围,报之在我,不报在我;人若容我,我在人范围,不报不知,报之不知。自重者然后人重,人轻者由我自轻。

如果我能够包容他人,那么他人自然在我的范围之内,报答与否,皆由我来决定。若他人能够包容我,则我置身于他人的范围之中,是否回报便非他人所知。唯有自重,方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若自轻自贱,便难免被他人轻视。

  高明性多疏脱,须学精严;狷介常苦迂拘,当思圆转。

见识高明的人,性情大多不精细,应学一学精确严谨;性格执着之人,常常苦于迂腐拘束,应当思量灵活圆融。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锻来;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履过。

想要获得精金美玉般高贵无瑕的人品,一定得经历过烈火的淬炼;想要做惊天动地的事业,必须从如履薄冰的谨慎小心中走过。

  性不可纵,怒不可留,语不可激,饮不可过。

性情不可放纵,愤怒不可存留,语言不可过激,饮酒不可过度。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用自己私人的恩惠去关心他人,不如扶持公共的道德和评议;结交新的朋友,不如加深老朋友之间的友谊;树立虚荣的声名,不如修缮高尚的品德;崇尚奇特的节操,不如把心放在日常的行为上。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做事情不真心实意的话,就不能干成大事情;不虚心向别人请教的话,就不能明白事理。

  老成人受病,在作意步趋;少年人受病,在假意超脱。

老成的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亦步亦趋不敢有所作为;年轻人容易犯的错误,在于假装超脱世俗。

  为善有表里始终之异,不过假好人;为恶无表里始终之异,倒是硬汉子。

做好事如果不能表里如一、善始善终,不过是一个假好人。做坏事没有表里、终始的差异,假如坏事能做到表里如一,或者有始有终,倒是硬汉子。

  入心处咫尺玄门,得意时千古快事。

就要进入心灵深处的地方,离高深的境界近在咫尺,能处在得意会心的时刻是千古未有的快事。

  世间会讨便宜人,必是吃过亏者。

世间会讨便宜的人,必然是那些吃过亏的人。

  书是同人,每读一篇,自觉寝食有味;佛为老友,但窥半偈,转思前境真空。

书就和志同道合者一样,每次读过一遍,就会觉得自己连吃饭睡觉都有滋有味;佛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只要看上半句偈语,就会想到前世的一切都是虚空。

  天地俱不醒,落得昏沉醉梦;洪濛率是客,枉寻寥廓主人。

天地之间处于混混沌沌的状态,落得昏昏沉沉,酣然入梦;在这辽阔、混沌宇宙之中,每个人都是过客,何必枉费心思寻找宇宙的主人。

  老成人必典必则,半步可规;气闷人不吐不茹,一时难对。

老实沉稳的人必定会遵守典章和规则,不逾越规矩半步;生闷气的人说话总是不吞不吐,含混不清,让人一时难以应付。

  重友者,交时极难,看得难,以故转重;轻友者,交时极易,看得易,以故转轻。

看重朋友的人,交友时很难交,因为他把交朋友看得很难,所以很重视;轻视友情的人,把交朋友看得很容易,所以反而不重视友谊。

  掩户焚香,清福已具。如无福者,定生他想。更有福者,辅以读书。

关门点香,清福已经具备了。要是这个人是一个没有福分的人的话,他肯定会有其他想法;要想得到更多福分的人,他除了关上门点上清香之外,还应该读点书。

  国家用人,犹农家积粟。粟积于丰年,乃可济饥;才储于平时,乃可济用。

对国家来说,选用和储备人才就好比农民储备粮食一样。在丰年的时候多储备一些粮食的话,那么饥年的时候就不会挨饿;平时国家多储备一些人才的话,在需要的时候就能随时选用他们。

  考人品,要在五伦上见。此处得,则小过不足疵;此处失,则众长不足录。

考察人品,要看他如何处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种关系。如果在五伦上做得好,那么小的过失不足以成为瑕疵;如果五伦上失当,那么他有再多的长处也不足为取。

  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宫商暂离,不可得已。

把无所牵制的精神与具体事物中所蕴含的抽象道理结合起来,即使像乐器所发出来的音阶那样不准,也不能停止。

  精神清旺,境境都有会心;志气昏愚,处处俱成梦幻。

如果精神清醒旺盛,那么随时随地都能有会心的感觉;如果神志不清、昏沉愚钝,那么四处都如同梦幻一般。

  孟郊有句云:“青山碾为尘,白日无闲人。”于邺云:“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又云:“如逢幽隐处,似遇独醒人。”王维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皎然云:“少时不见山,便觉无奇趣。”每一吟讽,逸思翩翩。

唐朝诗人孟郊有这样一句诗:​“青山碾为尘,白日无闲人。​”于邺也有一首诗说:​“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他还说:​“如逢幽隐处,似遇独醒人。​”王维有首诗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还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皎然也有这样的诗句:​“少时不见山,便觉无奇趣。​”现在每次吟诵,将触动了我闲适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