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卷三·内篇·篇十八

刘向 Ctrl+D 收藏本站

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

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

  公问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

齐景公问晏子:“圣明的君王是怎样教化百姓的呢?”

  晏子对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义;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所求于下者,不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立于仪法,不犯之以邪,苟所求于民,不以身害之,故下之劝从其教也。称事以任民,中听以禁邪,不穷之以劳,不害之以实,苟所禁于民,不以事逆之,故下不敢犯其上也。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上爱民为法,下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遗,此明王教民之理也。”

晏子回答:“公开他的教化和政令条例,并且自己率先践行最合宜的道义;对百姓的养护不苛刻,用适当的刑律来惩罚他们的邪恶行为;所有要求臣下不做的,君主也不做;所有禁止百姓做的,君王自身也不去做。保护百姓的财物,不因满足自己的私利而使百姓的利益受损;树立礼仪法规,自身也不以邪行触犯它。如果向百姓有任何求取,也不以自身的需求去伤害他们。因此,百姓都会劝勉自己顺从他的教化。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役使百姓,端正视听,用得当的司法来禁止邪恶行为,不以过度的劳役使百姓劳累贫困,不以不当的聚敛伤害百姓。如果有禁止百姓做的事,君王也不能以任何理由违犯它,因此,臣下和百姓都不敢侵犯他们的君主而作乱。古时候的风俗是百里之内有不同习惯,千里之外有不同的习俗,因此圣明的君王开始修整王道,尝试统一临近的民众遵守同样的习俗,君主以爱护百姓为法则,百姓以相互亲爱为合宜的道义。所以天下的人不会相互遗弃,这就是圣明的君王教化百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