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卷四·便器

曹廷栋 Ctrl+D 收藏本站

老年夜少寐,不免频起小便,便壶实为至要。制以瓷与锡,俱嫌取携颇重,惟铜可极薄为之,但质轻又易倾覆。式须边直底平,规圆而匾,即能平稳。大便用圊桶,坐略久,即觉腰腿俱酸,坐低而无依倚故也。须将环椅于椅面开一孔,孔大小如桶,铺以絮垫。亦有孔如椅面,桶即承其下,坐既安然,并杜秽气。

老年人夜间睡眠少,免不了频频起来小便,所以便壶实为重要的器具。便壶用瓷或锡制作,取用携带都嫌沉重,只有用铜可以制作得极薄,但是重量轻又容易倾倒。样式必须边直底平,周围圆而呈扁形,就能平稳了。大便时用便桶,稍微坐得久一些,就觉得腰腿都酸,是因为坐得低而且没有倚靠。所以必须在环椅的椅面上开一孔,孔大小如桶,再铺上棉絮垫子,垫子也有孔洞和椅面大小一样,便桶就承接在下面,坐着既舒适,而且又能阻隔秽气。

  《山居清供》曰:“截大竹整节,以制便壶。”半边微削,令平作底,底加以漆,更截小竹作口,提手亦用竹片黏连。又有择葫芦扁瓢,中灌桐油浸透,制同于竹。此俱质轻而具朴野之意,似亦可取。再大便用环椅如前式,下密镶板,另构斗室,着壁安置,壁后凿穴,作抽替承之,此非老年所必办。

山居清供》中提到:“可以截取整节大竹制作便壶。制作方法是将竹子的一半略微削平,作为底部,并在底部涂上一层油漆,再截取较小的竹子做成壶口,提手也用竹片粘接而成。还有用扁平葫芦制作的,内部灌满桐油浸透,制作方法与竹制品相同。”这些方法都具有轻便简洁的优点,似乎也可借鉴使用。另外,大便用的环形椅子也可以按照类似的方式制作,椅子下方紧密镶嵌木板,并另建一间小房,靠墙放置,在墙后凿一个洞,做个抽屉承接住,这不是老年人必须备办的。

  《葆元录》曰:“饱则立小便,饥则坐小便;饱欲其通利,饥欲其收摄也。”愚谓小便惟取通利,坐以收摄之,亦非确论。至于冬夜,宜即于被中侧卧小便,既无起坐之劳,亦免冒寒之虑。

葆元录》说:​“饱时就站着小便,饥饿时坐着小便,因为饱时需要通利,饥饿时需要收摄。​”我认为小便只是为了通利,坐着小便以求收摄,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到了冬天,应该就在被中侧卧小便,既没有起坐的劳顿,又免去了感受风寒的担心。

  膀胱为肾之府,有下口,无上口,以气渗入而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为泄泻。东坡《养身杂记》云:“要长生,小便清;要长活,小便洁。”又《南华经》曰:“道在屎溺。”屎溺讵有道乎?良以二便皆由化而出,其为难化、易化、迟化、速化,在可知不可知之间。所谓藏府不能言,故调摄之道,正以此验得失。

膀胱是肾的府库,其下方有出口,上方则没有,依靠气的渗透将水液化为尿。如果进入膀胱的气不能正常生化,水分就会流向大肠,导致腹泻。苏东坡在《养身杂记》中说:“想要长寿,小便要清澈;想要长命,小便要洁净。”《南华经》也提到:“道在屎尿之中。”那么,屎尿中怎会有道呢?这是因为大小便都是通过气化转化而来,存在难化、易化、迟化、速化的不同变化。在可知和不可知之间,正所谓脏腑不会说话,所以养生之道,正是凭此来验证得失的。

  《卫生经》曰:“欲实脾,必疏膀胱。”愚谓利水固可实脾,然亦有水利而脾不寮者,惟脾寮则水无不利,其道维何?不过曰“节食少饮”,不饮尤妙。欲溺即溺,不可忍,亦不可努力。愈努力则愈数而少,肾气窒寒,或致癃闭。孙思邈曰:“忍小便,膝冷成□。”

卫生经》说:​“想要实脾,必须疏通膀胱。​”我认为利水固然可以实脾,然而也有水利而脾不实的,只有脾实水才能无所不利。实脾的方法是什么呢?不过是节食少饮,不饮最好。想小便时就小便,不可以忍,也不能用力去小便,越努力小便次数就越多而且量少,以致肾气窒塞,还有可能导致小便不通。孙思邈说:​“忍小便,会导致膝冷造成麻痹。​”

  《元关真谛》曰:“每卧时,舌抵腭,目视顶,提缩谷道,即咽津一口,行数次然后卧,可愈频溺。”按此亦导引一法,偶因频溺行之则可,若每卧时如是,反致涩滞。《内经》曰:“通调水道。”言通必言调者,通而不调,与涩滞等。或问通调之道如何?愚谓食少化速,则清浊易分,一也;薄滋味,无黏腻,则渗泄不滞,二也;食久然后饮,胃空虚则水不归脾,气达膀胱,三也;且饮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则水以济火,下输倍捷,四也。所谓通调之道,如是而已。如是犹不通调,则为病,然病能如是通调,亦以渐可愈。

元关真谛》中提到:“每晚睡觉时,舌尖抵住上腭,眼睛仰视头顶,每次提缩肛门后便吞咽一口津液,这样重复几次后入睡,可以治疗尿频。”对此解释,这确实是一种导引的方法。偶尔因尿频而进行这样的练习是可以的,但如果每次睡觉前都这样做,反而可能引发小便不畅。《内经》指出:“疏通调理水道。”之所以说到疏通一定要说调理,因为疏通而不知调理,终归还会涩滞。有人问起如何通调水道的方法,我认为首先要做到少食、消化快,这样清浊便容易分离,这是其一;其次,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不吃黏腻的食物,这样排泄时不易滞涩,这是其二;第三,吃饭后隔较长时间再饮水,此时胃已空虚,水不会直接进入脾,而是气流顺畅地到达膀胱,这是其三;最后,必须等到口渴时才饮水,此时水能乘微燥之势,清除脾胃的热气,从而调和水火,大小便的排泄便会更加顺畅,这是其四。所谓的通调水道之法,就是如此。如果按照这些方法仍然不能通调,那就可能是生病了,然而如果病能像这样疏通调理,也可以逐渐痊愈。

  《悟真录》曰:“开眼而溺。”眼中黑睛属肾,开眼所以散肾火。又曰“紧咬齿而溺。”齿乃肾之骨,宣泄时俾其收敛,可以固齿。《诗·鲁颂》曰:“黄发儿齿。”谓齿落复生也,此则天禀使然。养生家有固齿之法,无生齿之方,故齿最宜惜,凡坚硬物亦必慎。

悟真录》中提到:“小便时应睁开眼睛。”因为眼睛的黑睛属于肾,睁开眼睛可以帮助散去肾火。此外,还提到:“小便时应咬紧牙齿。”牙齿被视为肾的象征,咬紧牙齿时能使肾气收敛,从而保护牙齿。《诗经·鲁颂》中有云:“黄发儿齿。”这句话表明,老年人的牙齿会掉落后再重新生长,这是因为他们的先天禀赋所致。养生家有固齿的方法,没有生齿的方法,所以牙齿最宜珍惜,凡是咬坚硬的东西必须慎重。

  肾气弱则真火渐衰,便溏溺少,皆由于此。《菽园杂记》曰:“回回教门调养法,惟暖外肾,夏不着单 ,夜则手握肾丸而卧。”愚谓手心通心窍,握肾丸以卧,有既济之功焉。尝畜猴,见其卧必口含外肾。《本草》谓猴能引气,故寿。手握肾丸,亦引气之意。又有以川椒和绵裹肾丸,可治冷气入肾。

肾气的衰弱会导致命门之火逐渐减弱,从而引起便溏和少尿等症状,原因正是如此。《菽园杂记》中提到:“伊斯兰教的调养方法是保暖睾丸,夏天不穿单裤,晚上则用手握住睾丸入睡。”我认为,手心与心窍相通,晚上握住睾丸入睡,可以实现水火相济的效果。我曾养过一只猴子,发现它睡觉时总是含着自己的睾丸。《本草》中提到:“猴子能够引气,因此长寿。”手握睾丸也是一种引气的方式。另外,有人用川椒和丝绵包裹睾丸,以治疗寒气入肾的问题。

  小便太清而频,则多寒;太赤而短,则多热;赤而浊,着地少顷,色如米泔者,则热甚矣;大便溏泄,其色或淡白,或深黄,亦寒热之辨;黑如膏者,则脾败矣,是当随时体察。

小便太清而频繁是多寒;太赤而短少是多热;又赤又混浊,落地一会儿,色如米汁的是大热。大便溏稀,颜色或者淡白,或者深黄,也可以辨别寒热;黑色如膏,则是脾气衰败。大便小便,应当随时体会观察。

  每大便后,进食少许,所以济其气乏也。如饱后即大便,进汤饮以和其气,或就榻暂眠,气定即起。按《养生汇论》,有擦摩脐腹及诸穴者,若无故频行之,气内动而不循常道,反足致疾,予目见屡矣,概不录。

每次大便之后,少量进食,用来补其气乏。如果吃饱后马上大便,可以喝点汤饮来调和其气,或者在榻上短暂睡眠,等气定就起来。按:​《养生汇论》有按摩脐腹和各个穴位的方法,如果无缘无故频频使用此法,致使气内动而不遵循常道,反而足以导致疾病。我亲眼多次见到此类事件发生,所以这些方法就不记录了。

  《六砚斋三笔》曰:“养生须禁大便泄气,值腹中发动,用意坚忍,十日半月,不容走泄,久之气亦定。此气乃谷神所生,与真气为联属,留之则真气得其协助而日壮。”愚谓频泄诚耗气,强忍则大肠火郁。孙思邈曰:“忍大便,成气痔。”况忍愈久,便愈难,便时必至努力,反足伤气。总之养生之道,惟贵自然,不可纤毫着意,知此思过半矣!《黄庭经》曰:“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心自安。”《道德经》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六研斋三笔》说:​“养生必须禁止大便泄气。当腹中发作,大便欲泄之时,用意志力坚决忍住,十天半月,不让大便泄泻,时间久了,气就安定了。这种气是五脏之神所生,与元气相关联,留下它可协助元气,使身体逐日健壮。​”我认为频繁泄泻诚然耗气,但强忍大便则会导致大肠火郁。孙思邈说:​“忍大便,会成气痔。​”何况忍得越久,大便时越难,大便时必定使劲,反而足以伤气。总之,养生之道,只有贵在顺其自然,不可丝毫刻意造作,懂得这一点,养生之理就明白大半了!《黄庭经》说:​“万物皆有自然规律,不烦干预造作;垂衣拱手,无为自安。​”​《道德经》说:​“地效法天道,天效法大道,大道效法自然。​”

  予著是书,于客岁病余,以此为消遣。时气怯体羸,加意作调养法,有出诸臆见者、有本诸前人者、有得诸听闻者,酌而录之。即循而行之,讫今秋,精力始渐可支。大抵病后欲冀复元,少年以日计,中年以月计,至老年则以岁计。汲汲求其效,无妙术也。兹书四卷,以次就竣,因以身自体验者,随笔录记。另有《粥谱》,又属冬初续著,附于末为第五卷。

我从去年开始编写这本书,患病之余,作为消遣。当时气虚体弱,着意撰写调养的方法。有的出于臆测之见,有的本于前人之说,有的得于亲耳所闻,斟酌之后,记录下来,随即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到今年秋天,精力开始渐渐觉得可支。大致病后想要复原,年轻人以日计算,中年人以月计算,到老年就必须用年计算。急急忙忙寻求速效,是没有什么奇方妙术的。本书共四卷,已陆续写完,于是用自己亲身的体验,随笔记录。另有《粥谱》​,是初冬续写的,附在最后,作为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