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卷三·坐榻

曹廷栋 Ctrl+D 收藏本站

有卧榻宽而长者,有坐榻仅可容身。服虔《通俗文》曰:“榻者,言其塌然近地也。”常坐必坐榻乃适,元微之诗:“望山移坐榻”,轻则便于移也。因其后有靠,旁有倚,俗通称为“椅子”,亦曰“环椅”。椅面垫贵厚,冬月以小条褥作背靠,下连椅垫铺之,皮者尤妙。

有的卧榻既宽且长,而有的坐榻则仅能容纳身体。服虔在《通俗文》中提到:“榻的意思是说榻塌陷接近地面。”平时就坐时,只有在坐榻上才会感到舒适。元稹在诗中写道:“望山移坐榻。”这说明坐榻轻便,易于移动。同时,坐榻的后面有靠背,旁边也有依靠,因此世俗称其为椅子,也叫环椅。椅面的垫子应当厚实,冬天可以用小被褥作为靠背,下面连接椅垫铺上,皮制的椅垫更好。

  卧榻亦可坐,盘膝跏趺为宜,背无靠,置竖垫,灯草实之,则不下坠。旁无倚,置隐囊左右各一,不殊椅之有靠有环也。隐囊似枕而高,俗曰“靠枕”。《颜氏家训》曰:“梁朝全盛时,贵游子弟,坐棋子方褥,凭班丝隐囊。”环椅之上,有靠有倚,趺坐更适,但为地有限,不能容膝。另备小杌,与椅高低相等者,并于椅之前,上铺以褥,坐极宽平,冬月最宜。偶欲正坐,去杌甚便。

卧榻也可以用来坐,最适合的姿势是盘膝结跏趺坐。若背部没有依靠,可以放置一个竖垫,竖垫用灯草填充,这样就不会下滑。若旁边没有支撑,可以左右各放一个隐囊,这样与椅子的有靠有环的功能没有太大差别。隐囊类似于枕头,但比枕头高,俗称为靠枕。《颜氏家训》中提到:“梁朝全盛时期,王公贵族的子弟,坐着有棋格图案的罗绮制成的方形坐褥,靠在杂色丝绸制成的隐囊上。​”环椅的上面有靠有倚,盘膝结跏趺坐最为合适。然而,如果空间较为狭窄,就无法放下膝盖。可以准备一个小凳子,其高度与椅子相同,放在椅子前面并排使用,上面铺上褥子,坐上去特别宽敞平坦,尤其适合冬天使用。当偶尔需要坐直身体时,只需去掉小凳子即可,非常方便。

  有名“醉翁椅”者,斜坦背后之靠而加枕,放直左右之环面而增长。坐时伸足,分置左右,首卧枕,背着斜坦处。虽坐似眠,偶倦时,可以就此少息。有名“飞来椅”者,卧榻上背靠也,木为匡,穿以藤,无面无足,如镜架式。其端圆似枕,可枕首;后有横干架起,作高低数级,惟意所便,似与竖垫相类,用各有宜。

有一种椅子名叫醉翁椅,斜着平放背后靠背,加上枕头,放直左右的环,即可增长椅子。坐的时候就伸开脚,分别放在左右,头放在枕头上,背靠着倾斜平放的靠背上,虽然是坐着,但跟睡眠差不多。偶尔疲倦的时候,也能坐这上面稍微休息。有一种椅子名叫飞来椅,就是卧榻上的靠背。用木料做框架,用藤条编织好,没有面,没有脚,像镜架的样式。最上端圆形像枕头,可以用来垫放头部。后面设有横木杆架起来,做成高低几级,根据感觉控制高低,似乎和竖垫相类似,但作用各有各的好处。

  安置坐榻,如不着墙壁,风从后来,即为贼风。制屏三扇,中高旁下,阔不过丈,围于榻后,名“山字屏”。放翁诗:“虚斋山字屏”是也。可书座右铭,或格言黏于上。

放置坐榻时,如果不靠墙壁,后面吹来的风就会形成邪风。可以制作三扇屏风,中间高两旁低,宽度不超过一丈,围在榻的后面,这种屏风称为山字屏,正是陆游诗中提到的“虚斋山字屏”。在屏风上方可以书写座右铭或格言,并将其粘贴上去。

  李氏一家言,有“暖椅式”,脚下四围镶板,中置炉火。非不温暖,但老年肾水本亏,肾恶燥,何堪终日熏灼。北地苦寒,日坐暖炕,亦只宜于北地。又有“凉杌式”,杌下锡作方池,以冷水注之,尤属稚气。

李渔在《一家言》中提到过暖椅的设计,椅子四周的脚下镶上板,中间放置一个火炉。虽然这样可以提供一定的温暖,但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肾水本就亏虚,肾又怕干燥,整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灼烤,实在难以承受。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坐在暖炕上也仅适合北方的气候。又记载有一种凉凳的样式,凳子下用锡制作一个方形池子,把冷水注入池子里,这种做法实在是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