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卷三·内篇·篇十一

刘向 Ctrl+D 收藏本站

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

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

  公问晏子曰:“古之盛君,其行何如?”

景公问晏子:“古代有大德的君主,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

  晏子对曰:“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其处上也,足以明政行教,不以威天下;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尽智导民,而不伐焉,劳力岁事,而不责焉;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行教尚相爱,故民不以相恶为名;刑罚中于法,废罪顺于民。是以贤者处上而不华,不肖者处下而不怨,四海之内,社稷之中,粒食之民,一意同欲。若夫私家之政,生有遗教,此盛君之行也。”公不图。

晏子回答说:“他们生活节俭,却慷慨对待百姓;对自身要求严格,对待他人则宽容;居于君位之上,能以清明的政策教化百姓,而不依赖武力威胁天下;征收民间财物时,先斟酌利弊,平衡贫富,不以强征暴敛满足个人的私欲;惩治罪犯无视权贵贫富,奖赏不忘贫民;不沉溺于过度享乐或悲伤;竭尽智慧引导人民,而从不因此自我夸耀;年复一年勤勉于政务,从不抱怨百姓的责备;国家治理追求共同利益,百姓不为了个人私利而互相伤害;施行教化崇尚相互爱护,所以百姓不以相互怨恨为荣;制定的刑罚适中合乎法律,废除的法令罪名都能顺于民心。因此,贤明的君主虽处高位却不骄奢淫逸,平凡的人虽处低位却无怨言。在四海之内,社稷之中,全体国民思想统一,愿望一致。对待国家事务如同处理家务一般。他们在世时厚待百姓,离世后留下良好的教化。这就是使国家昌盛的圣明君主的德行。”景公听完后,并没有思考这些话。

  晏子曰:“臣闻问道者更正,闻道者更容。今君税敛重,故民心离;市买悖,故商旅绝;玩好充,故家货殚。积邪在于上,蓄怨藏于民, 嗜欲备于侧,毁非满于国,而公不图。”

晏子说:“据我所知,寻求治国之道的人应当正视自己的思想,听闻治国之策的人应当端正自己的态度。如今赋税过重,因此民心涣散;市场买卖混乱,商人几乎绝迹;您用来享乐的供奉物品过多,导致人民破产家业。邪僻聚积于君上,蓄积的怨恨就会深藏于民心,您喜好的东西堆积在身边,诅咒责难您的言论充斥在国内。而您却不放在心上。”

  公曰:“善。”于是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宫室不饰,业土不成,止役轻税,上下行之,而百姓相亲。

景公说:“好。”于是下令停止一切玩乐的供奉,市场上不许欺诈,宫室不再修饰,已经动土的工程不再完成,停止徭役,减轻赋税。在上位的与在下位的都依此行动,因而百姓们都亲附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