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一、哀公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哀公即位。
二、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
二、楚昭王、陈湣公、随国国君、许元公包围蔡国国都。
三、楚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
三、楚鼠咬伤了用于郊祭的牛的角,换了一头牛来占卜。夏天,四月,辛巳(初六)日,举行郊祭。
此该郊之变而道之也。于变之中,又有言焉。楚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志不敬也。郊牛日展斛角而知伤,展道尽矣。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夏四月郊,不时也。五月郊,不时也。夏之始可以承春,以秋之末承春始,盖不可矣。九月用郊,用者,不宜用者也。郊三卜,礼也。四卜,非礼也。五卜,强也。卜免牲者,吉则免之,不吉则否。牛伤,不言伤之者,伤自牛作也,故其辞缓。全曰牲,伤曰牛,未牲曰牛。其牛一也,其所以为牛者异。有变而不郊,故卜免牛也。已牛也,其尚卜免之何也?礼,与其亡也,宁有,尝置之上帝矣,故卜而后免之,不敢专也。卜之不吉,则如之何?不免。安置之?系而待。六月上甲,始庀牲,然后左右之。予之所言者,牲之变也,而曰我一该郊之变而道之何也?我以六月上甲始庀牲,十月上甲始系牲,十一月、十二月牲虽有变,不道也。待正月,然后言牲之变,此乃所以该郊。郊,享道也,贵其时,大其礼,其养牲虽小,不备可也。子不志三月卜郊何也?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从,则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从,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从,则不郊矣。
在郊祭的各类变礼中,某些变动是有解释的依据的。例如,“楚鼠食郊牛角,改卜牛”这一记载,反映了对神灵不敬的现象。对于郊牛的牛角,需要每日检查,以确保其是否受伤,负责检查的人尽到了职责。郊祭通常在正月至三月进行,这是符合时节的安排。若在夏天的四月或五月举行郊祭,则与时令不符,显然不适宜。尽管夏季的开始可以接续春天,但用秋末承接春初却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九月用郊"中的“用”意味着不适合郊祭的意思。按照礼制,郊祭前需进行三次占卜,四次则超出礼制要求,而五次则显得过于勉强。至于占卜是否免除牺牲,如果占卜结果是吉利的,牺牲便可免除,若不吉利,则必须继续使用。牛受伤的情况下,不追究具体原因,表明牛的受伤是自然而然的,因此言辞较为缓和。完整无伤的称为“牲”,受伤的则称为“牛”。尚未定为牺牲的也叫“牛”,尽管它们同称为“牛”,背后的原因各有不同。当出现变故时,郊祭可以免除,因此占卜决定是否取消使用受伤的牛。然而,牛已经因受伤被称为“牛”,为什么还要进行占卜是否免除呢?根据礼制,宁可多次占卜也不愿少占一次。既然最初决定将其作为牺牲奉献给上天,那么免除之前必须通过占卜确定,不能擅自做出决定。占卜结果若是不吉利,则不免除牛,应该将牛拴起来等待处理。到六月的上甲日,再开始准备新的祭祀用牛,随后才处理之前的那头牛。至于老师所讲的,虽然是关于祭祀牛的变化,却以“一次概括郊祭的变礼来说”表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国从六月的上甲日开始准备新的祭牛,到十月底的上甲日便将牛拴起来养,十一月和十二月即使牛有变故,也不作处理。等到正月,才开始讨论祭牛的变故,这样的安排才算是对郊祭的整体概括。郊祭,是献上祭品让鬼神享用。最为看重的是它的时节与礼仪。喂养祭牛时,即便有些微不足道的欠缺,仍然可以接受。老师没有记载三月占卜郊祭的细节,为什么呢?因为郊祭的时节适合在正月至三月之间,鲁在十二月的下辛日占卜正月的上辛日是否适合举行郊祭。如果不适合,那就在正月的下辛日占卜二月的上辛日。如果不合适,那就在二月的下辛日占卜三月的上辛日。如果不合适,那就不举行郊祭。
四、秋,齐侯、卫侯伐晋。
四、秋天,齐景公、卫灵公讨伐晋国。
五、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五、冬天,鲁大夫仲孙氏姬何忌率军讨伐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