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内则》云:“安其寝处。”安之法,床为要。服虔《通俗文》曰:“八尺曰床。”故床必宽大,则盛夏热气不逼。上盖顶板,以隔尘灰,后与两旁,勿作虚栏;镶板高尺许,可遮护汗体;四脚下周围,板密镶之,旁开小门,隆冬置炉于中,令有微暖;或以物填塞,即冷气勿透。板须可装可卸,夏则卸去。床边上作抽屉一二,便于置物备用。
礼记·内则》云:“安卧于寝室。” 安稳入睡的关键在于床的设置。服虔在《通俗文》中解释:“八尺曰床。” 因此,床应宽大,这样在盛夏时热气便不会逼近。床上应搭建顶板,以防止灰尘落下。床的背后和两侧不要设虚栏,而应镶上一尺高的木板,用以遮挡汗湿的身体。床的四角及周围需用木板紧密封闭,并在旁边开一个小门,寒冬时可将炉子置于床下,使床微微暖和,或者填塞物品以防冷气渗入。木板应设计为可拆卸的,夏天时即可卸去。床旁还应设一两个抽屉,方便存放日常所需物品。
安床着壁,须杉木板隔之。杉质松,能敛湿气,若加油漆,湿气反凝于外。头卧处近壁,亦须板隔,否则壁土湿蒸,验之有霉气,人必受于不觉。《竹窗琐语》曰:“黄梅时,以干栎炭置床下,堪收湿,晴燥即撤去,卧久令人病 。”床低则卧起俱便,陆放翁诗,所谓“绿藤水纹穿矮床”也。如砖地安床,恐有地风暗吹,及湿气上透,须办床垫。称床大小,高五六寸,其前宽二尺许,以为就寝伫足之所,今俗有所谓“踏床”者。床前另置矮凳,既有床垫,踏床可省。暖床之制,上有顶,下有垫,后及两旁,俱实板作门;三面镶密,纸糊其缝,设帐于内,更置幔遮于帐前,可谓深暖至矣。入夏则门亦可卸,不碍其为凉爽也。今俗所谓暖床,但作虚栏绕之,于暖之义奚取?
如果床靠近墙壁,必须用杉木板隔开。杉木质地较松,有助于吸收湿气,若涂上油漆,反而会让湿气滞留在木板表面。若头部靠近墙壁,也应使用木板隔开,否则墙壁的湿气会逐渐渗透,检查卧室时便可发现帷幕上出现因潮湿而产生的霉斑,这样人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湿气的侵害。《竹窗琐语》提到:“黄梅雨季时,可在床下放置干燥的栎木炭,以吸收湿气,等到晴天干燥时再撤去,因为用久了会使人得喑哑之病。”床稍低一些,起卧更为方便,正如陆放翁在诗中所写的“绿藤水纹穿矮床”。如果床直接放在砖地上,可能会有地面的寒风暗中渗入,或湿气从下往上透上来,因此必须加置床垫。床垫应与床的大小相匹配,高度约为五六寸。床垫前方约两尺宽的地方,作为就寝前的立足之地。现在民间有种所谓的踏床,是在床前另外放一张矮凳,既然有了床垫,踏床就不必使用了。暖床的制作方法是,上方有顶,下面铺设垫子,后面和两侧都用实木板制成门,三面严密镶嵌,并用纸封住缝隙。内部挂上帷帐,帐子前再加上床幔,这样才能达到最为保暖的效果。到了夏季,可以将床门拆除,不影响通风和凉爽。如今民间所谓的“暖床”,只是简单地在床周围做些虚栏,又哪里有暖的意思呢?
《说文》曰:“簟,竹席也。”昌黎诗云:“卷送八尺含风漪”是也。今以木镶方匡,或棕穿,或藤穿,通谓之簟。窃意温凉异候,床不得屡易,簟则不妨更换。夏宜棕穿者,取其疏;冬宜藤穿者,取其密。陕西有以牛皮绷若鼓,作冬月卧簟,尤能隔绝冷气。
说文解字》记载:“簟,即竹席。” 韩愈在诗中形容其为“卷送八尺含风漪”。如今用木镶成方框,或者用棕丝穿连,或者用藤条穿连,都叫簟。我个人认为,尽管气候温凉变化,床铺不宜频繁更换,但竹席是可以随时更换的。夏季适合使用棕丝穿连的竹席,因为其结构较为稀疏;而冬季则可选用藤条编织的竹席,因其结构紧密。陕西地区还有使用牛皮穿连的竹席,拉紧后如同鼓面,作为冬天的卧席,尤其能有效隔绝寒气。
盛夏暂移床于室中央,四面空虚,即散烦热,楼作卧室者更妥。窗牖不可少开,便微风得入卧所。凡室有里外间者,则开户以通烦闷之气,户之外,又不嫌窗牖洞达矣。
盛夏时暂时将床移到卧室的中央,四面均有空间,就可散去烦热。用楼房作卧室则更加合适。窗户不能开得太少,使微风能够进入卧室。凡卧室有里外间的,应开卧室之门消散烦闷之气,卧室的外边,窗户开得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