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庄公·三十年

穀梁赤 Ctrl+D 收藏本站

一、三十年,春,王正月。

一、庄公三十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二、夏,师次于成。

二、夏天,鲁国军队驻扎在成地。

  次,止也,有畏也,欲救次而不能也。不言公,耻不能救次也。

“次”指的是停留的意思,因有所畏惧。想要拯救次地却无能为力。没有提及鲁庄公,因为他不能救次地感到耻辱。

  三、秋,七月,齐人降次。

三、秋天,七月,齐国人使次地投降。

  降犹下也。次,纪之遗邑也。

降相当于攻陷。次,是纪国遗留下来的小城。

  四、八月,癸亥,葬纪叔姬。

四、八月,癸亥(二十三)日,安葬纪叔姬。

  不日卒而日葬,闵纪之亡也。

不记载去世的日期而记载下葬的日期,是怜悯纪国的灭亡。

  五、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五、九月,庚午(初一)​,朔日,发生日食,击鼓,在祭祀土地神的庙里杀牲祭神。

  六、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

六、冬天,鲁庄公和齐桓公在鲁国境内的济水边上会面。

  及者,内为志焉尔。遇者,志相得也。

及,表示是鲁国主动的。遇,表示双方意见是一致的。

  七、齐人伐山戎。

七、齐国人讨伐山戎。

  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其爱之何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尔?燕,周之分子也。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矣。

“齐人”指的是齐桓公。经文使用“人”字,原因在于爱惜齐桓公,不愿将“山戎”和“齐侯”并列。经文为什么特别爱齐桓公呢?因为桓公没有得到山戎周边国家的支持,也没有其他诸侯国的援助,翻越了几千里艰险的地形,依然北上讨伐山戎,为他感到担忧。这并不是对他的批评,而是对他的褒扬。为什么褒扬他呢?燕国,是周朝的分支子孙,向朝廷的税赋不能缴纳,讨伐山戎就是为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