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岁,吴灯市盛常年。余借宅幽坊,一时名胜遇合,置杯酒,接殷勤之欢,甚盛事也。分镜字韵。
暖风定。正卖花吟春,去年曾听。旋自洗幽兰,银瓶钓金井。斗窗香暖悭留客,街鼓还催暝。调雏莺、试遣深杯,唤将愁醒。
灯市又重整。待醉勒游缰,缓穿斜径。暗忆芳盟,绡帕泪犹凝。吴宫十里吹笙路,桃李都羞靓。绣帘人、怕惹飞梅翳镜。
译文
宋端平三年(1236年),吴地的灯市比往年更加热闹。我借住在一条偏僻小巷的宅子里,一时间社会名流汇集,大家一起宴饮赋诗取乐,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正是一大盛事啊。我作词时分到镜字韵。
春风和煦,暖意融融。街头巷尾,又响起了卖花人的吆喝声,就像去年春天听到的那样。我亲手在井边清洗幽兰,用银瓶从井中提水。香气四溢的斗窗前,客人流连忘返,但街鼓的催促声却告诉我们夜幕已降临。我试着用美宅唤醒心中的愁绪,就像逗弄幼莺一样,让深杯中的宅驱散忧愁。
节前街上的灯市又重新开张,我准备醉意朦胧地骑着马,悠闲地穿过曲折的小径。我暗暗回忆起与佳人的约定,绡帕上似乎还残留着她的泪痕。吴宫那十里长街上,吹笙的声音悠扬动听,连桃李都自愧不如。绣帘后的佳人,生怕飞梅落在镜子上,弄脏了她的容颜。
注释
探芳信:词牌名,亦称“西湖春”。双调,有八十九字、九十字等数体,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八句五仄韵。该词为八十九字。
灯市:旧时,上元节(正月十五)放灯为戏;节前数日,店肆出售各色花灯,炫奇斗巧,买客如云,谓之灯市。据《灯市行》诗说:“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可见岁前腊月即有灯市。
幽坊:即偏僻的街坊。唐宋时借指民间私妓聚居之处。
名胜:即名流。据《晋书·王导传》:“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从骑”。
分韵:在座每位词人各分一韵字,各按其韵字来押韵填词。
卖花:语出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街鼓:唐宋时期都市里悬在街头的警鼓。每日由金吾卫左右街使按时击鼓醒人,戒入出,防窃盗,故又称“严鼓”“戒鼓”,亦称“咚咚鼓”。刘肃《大唐新语》记,街鼓之设置,始于马周献封章,《封章》曰:“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行李,备窃盗。”
雏莺:幼莺。也喻指幼龄歌妓。
靓:艳丽,漂亮。
参考资料: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681-685
张高宽.宋词大辞典.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06.517
徐胜利.宋词创作概观.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09.68
谢桃坊.词学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443
敦纹铭.中国华词谱集粹.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10.258
开篇“暖风定。正卖花吟春,去年曾听”二韵,点出节令是新春。“暖风定”,这里的暖风,就含暖雨晴风之意,下文化用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意说:正是卖花歌唱春天的节气。暖雨晴风、滋润春花,但“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辛弃疾《摸鱼儿》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作者这里的“去年曾听”四字,感慨万分,这卖花人的叫卖声,是那样谙熟,引起作者浮想联翩。
“旋自洗幽兰,银瓶钓金井”一韵,承上卖花,言用银瓶从井中打水迅速洗洁兰花。作者借宅幽坊,是苏州名胜,故用金井。
“斗窗香暖悭留客,街鼓还催暝”一韵,表达留客的盛情。词题中说:“余借宅幽坊,一时名胜遇合,置杯酒,接殷勤之欢,甚盛事也。”这一年因借宅名胜幽坊,许多好友经常来饮酒做诗,好不得意。“接殷勤之欢”,形容在斗窗香暖的楼阁内,盛情招待友人,希望盛宴永久不散。但街鼓咚咚敲击,一再催促黄昏的来临。言外之意,催促散席。一个“悭”字,写出席散人去的怅惘,遗憾,认为是斗窗太悭吝,在驱赶客人,用语曲折,婉转。“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调雏莺、试遣深杯,唤将愁醒”一韵,写客去之后的无聊、苦闷。“愁”字是一词之骨。元宵佳节,无限往事涌入胸中,愁肠百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语),试着用大杯酒、调教幼妓,来打发时间,驱遣深愁,唤醒自己。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说明深杯是无法唤醒胸中的忧愁。
“灯市又重整。待醉勒游缰,缓穿斜径”二韵,写灯市开始,待醉骑马游赏。一个“又”字,与上片“去年曾听”呼应,“重整”二字,与词题中“吴灯市盛常年”映衬,经过整顿后的灯市更繁华、辉煌。但只用二字打住,用语极简洁,含蓄。作者醉眼蒙昽,在观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梦幻,暗忆佳人的境界。
“暗忆芳盟,绡帕泪犹凝”一韵,点出全词主旨,原来作者的深愁,是由节日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之故。这两句应为倒装句,先看见佳人的旧物丝织手帕上还凝结着泪痕,于是暗中回忆起与佳人私定的美好誓盟。这二句描绘情真意切的恋情,话语不多,只有手帕上残存的泪痕,便胜过千言万语。
“吴宫十里吹笙路,桃李都羞靓”一韵,极写佳人的美艳。整个苏州城,春风十里,灯火辉煌,笙歌乐舞,桃李争艳,但在佳人面前都感到逊色无光。唐诗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之句,人与花互相映村,红艳美丽不分上下。而这里却说“桃李都羞靓”,一个“羞”字用得鲜活灵动。
“绣帘人、怕惹飞梅翳镜”一韵,以美人作结。上面那位让桃李都羞于与她媲美的佳人,站在绣帘门内,唯恐怕招惹飞梅遮住她的美貌。这可能就是作者第一次看到她时的感受。
词的功能本在于抒情,该词在修辞技巧上突出之处就是运用烘托映衬手法来抒发感情。如上片末韵,写自己的愁闷之深,力图摆脱掉这种痛苦,用“试遣深杯,唤将愁醒”,反衬愁的程度,而下片写“待醉勒游缰,缓穿斜径”,烘托出并未将愁唤醒的形象,醉醺醺,慢悠悠在灯市穿行的醉态,跃然纸上。又如写美女,从主观感觉去写:“绡帕泪犹凝”,烘托对其暗忆之深。“吴宫十里吹笙路,桃李都羞靓”,烘托出美人在作者心目中的艳丽。“绣帘人,怕惹飞梅翳镜”,美人的心态,实际反衬作者对她的欣赏、爱恋。
参考资料: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681-685
吴文英寓居苏州十二年,游幕于苏州转运使署,为提举常平仓司的门客,熟稔苏州地方风俗,仓台衙门是一个冷僻清闲的机构,公务不多,幕僚也多空闲,给吴文英等结社分题提供了机会。该词记述的就是吴文英在苏州度灯节所感。词序中的“丙申”,即宋端平三年(1236年),当时吴文英三十七岁。
参考资料: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681-685
高峰.江苏词文化史论.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12.68
郭锋.南宋江湖词派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04.10.265
《探芳信·暖风定》的上片,主要写灯市之日,“置杯酒,接殷动之欢”的盛事以及客去席散的愁怀。词的下片,主要追忆心中的恋人。这首词,虽然词题写“吴灯市盛常年”以及在幽坊名胜之地置酒款待朋友的盛事,但词中并未就这两点盛事重点描述,作者笔墨主要用来写愁绪、写记忆中的美人,仍是一首怀人之作。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