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译文
已是五十岁的白头老翁,还在天南地北到处逃难。
破旧衣衫穿在瘦弱的身上,长途奔走寒苦不暖。
老衰引来疾病,四面八方全都坠入涂炭。
广宽万里的天地,完全没有容身的地面。
妻子儿女又来跟随着我,回想起来大家都悲叹。
故乡变成了草木丛生的废墟,邻居各自东西分散。
归家的道路已经迷失方向,我的眼泪洒尽湘江两岸。
注释
妻孥:妻子和儿女。
涕:眼泪。
这诗有人疑为伪作,萧涤非认为是没有根据的。这是杜甫替他自己一生的逃难作了一个总结。根据末句,大概作于公元七七〇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也就是他死的这一年避臧玠之乱的时候。
参考资料: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24-325页
《逃难》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先点明诗人年老,因世难而南北逃难,生活动荡不安,展现出其年老体衰、衣衫褴褛、体弱受寒的凄凉境况,而世间却如同陷入涂炭,无处安身,表达了乱世中人命如草芥的无奈与悲哀;随后进一步强调“无处立足”的绝望,他的家人也随之颠沛流离,共同面对这无尽的苦难;最后揭示出战乱对家园的毁灭性打击,以诗人迷失归途、在湘江岸边痛哭至泪尽的画面作结。全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年迈老者在乱世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时期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