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恹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螾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
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
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祗应三度按。
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
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
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
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
眼前仿佛覩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从魂梦呼召来,似著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
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
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
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
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
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
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
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
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
译文
我以前在元和年间侍奉宪宗皇帝,曾有幸陪他在昭阳殿的内宴上观赏过无数的歌舞。
在众多的歌曲和舞蹈中,我最钟爱的还是那霓裳羽衣舞。
那次跳舞是在一个春天的寒食节,舞者在玉钩栏杆下的香案前翩翩起舞。
她的容貌美得如同玉石一般,身上没有穿着世间常见的俗气衣服。
她身穿彩虹般的衣裳,披着霞光般的披肩,头上戴着摇曳生姿的头饰,身上挂满了珠宝,发出悦耳的声音。
她舞动的样子既端庄又柔美,仿佛无法承受那些华丽的衣饰,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行动。
各种乐器的声音相互交织,旋律悠扬宛转。
在舞蹈的开始阶段,她没有移动衣裳,就像是阳台上的云朵懒洋洋地不肯飞走。
进入舞蹈的中段,她的动作开始有力,就像秋天的竹竿裂开春天的冰层。
她的旋转轻盈如同雪花,突然的动作让人惊叹不已,仿佛一条游龙突然跃出水面。
当她轻轻垂下手,好似柳枝无力;当她斜拉着衣裙,仿佛云朵即将形成。
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情感,就像是一幅画。在上元节时,她装饰着花钿,如同王母娘娘挥动衣袖告别飞琼。
音乐的高潮迭起,节奏快速复杂,声音震撼人心。
当舞蹈结束,就像飞翔的鸾鸟收起了翅膀,高亢的鹤鸣在曲终之后仍然回荡。
那时我看到这舞蹈,感到震惊和喜悦,目不转睛地观看,耳朵全神贯注地聆听,却仍然觉得不够。
自那以后,我在人间过了八九年,却再也没有听过这样的曲子。
后来我到了湓城,只能听到山魈的叫声;来到巴峡,也只能听到杜鹃的悲啼。
直到我来到钱塘的第二年,我才重新有了心情去关注音乐。
精美的箜篌和筝,以及其他乐器,都在我手中奏响,我终于学会了霓裳羽衣舞的曲调。
在虚白亭前的湖边,我反复练习,希望能够重现那个舞蹈。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美好的事物逐渐消逝。
当我今年五月到达苏州时,晨钟暮鼓似乎在催促着我老去。
我忙于工作,常常熬夜,直到深秋都不曾欣赏音乐。
秋天来临,我闲下来,却忽然想起了那霓裳羽衣舞,却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它。
我听说你那里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于是我询问是否还有人会跳霓裳羽衣舞。
你告诉我,即使在七县十万户人家中,也没有人知道这个舞蹈。
于是你寄给我一首长长的歌,题名为霓裳羽衣谱。
在那四幅彩绘的纸笺中,记录着霓裳羽衣舞的真实情况。
看着那些描述,我仿佛再次看到了舞者的身影,感觉就像从前一样。
我怀疑这是梦境中的呼唤,或者是用画笔描绘出来的景象。
我深爱着霓裳羽衣舞,你应该也知道这一点,因为我在诗歌中多次表达过对它的喜爱。
你没看到我在歌中写道“惊破霓裳羽衣曲”,也没看到我在诗中写道“曲爱霓裳未拍时”吗?
所有杰出的成就都有其创造者,正如杨氏创造了这支舞曲,而你则编排了它的舞蹈。
你说这样的舞蹈难以找到合适的舞者,除非是有倾国倾城之貌的女子。
就像传说中的美女小玉已经化为了烟雾,古代的美女西施也变成了泥土。
那些曾经娇艳的花朵和巧笑倩兮的美人,都已经寂寞多年,她们所在的华馆和苎萝村也变得空荡无人。
如果你同意我的说法,那就请耐心听我说完。
如果我们只是追求那些表面的美色,恐怕会使得这样美妙的舞蹈失传。
真正的美丑优劣其实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只在于人们如何去看待和提升。
所以,即使李娟和张态有些缺点,你也别嫌弃她们,可以尝试教导她们,也许她们也能成为出色的舞者。
注释
昭阳:宫殿名。
霓裳舞:即霓裳羽衣舞。
著:穿。
钿璎:金花、贝片、玉珠之类饰物。
珊珊:玉佩声。
娉婷:姿态美好貌。
逦迤:曲折行进貌。
擘騞:象声词。
曳裾:拖着衣襟。
铿铮:象声词,多形容金石琴瑟等清脆之声。
唳:鹤的鸣叫。
山魈:动物名。猴属。狒狒之类。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宫廷乐曲。出自印度,原名《婆罗门曲》,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呈宫廷,经唐玄宗李隆基加工润色,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玄宗宠妃杨玉环就以善舞《霓裳羽衣舞》闻名于世。安史之乱后,谱调逐渐失传。白居易这首《霓裳羽衣舞歌》生动传神地描述了这种舞蹈的服饰、乐器伴奏和具体表演的细节。除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外,包括自注在内的许材料,其音乐史料价值也是极其重要的。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叙述元和年间诗人曾于内宴时见过《霓裳舞》。诗人写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可见诗人不止一次参加过内宴,也观赏过不知多少歌舞节目,然而印象最深、最为喜爱者却首推这《霓裳羽衣舞》。那么,这首舞曲为什么能在众多的朝廷乐舞中脱颖而出呢?由此,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点出了表演的时间、地点。明媚的春天当然是表演歌舞的最佳季节,而“玉钩栏下”更非一般场所可比。这时间、舞台,自然应有好的演员演出好的剧目。关于演员,诗歌仅用“案前舞者颜如玉”、“娉婷似不任罗绮”两句作了交待,前者指容貌,后者形容体态,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赅。而“不著人间俗衣服”等句,更把这容颜如玉、体态轻盈的演员妆点成了仙女。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仙女的美貌是不容置疑,也非人间可比的。她身穿彩色如虹的裙子、回云流霞之披肩,钿璎纍纍,玉佩珊珊。诗中不仅描绘出歌舞艺人穿着打扮的华贵,也隐约透露出这是一出以神仙故事为题材的剧目。
从“磬箫筝笛递相搀”以下六句是介绍和描写《霓裳舞》的乐器伴奏和舞蹈的正式表演。磬箫筝笛,递相弹奏,击扌厌弹吹,悠扬曲折,此为序曲。“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两句下有诗人自注说:“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这时整装已毕的神女还娇慵地伫立在舞台一角,作将要起飞状。突然,乐曲由柔转刚,擘騞作响,直如秋竹坼裂,春冰迸碎。再看此时的神女,舞姿轻盈,飘飘若流风雪回,疾速如游龙受惊。时而挥舞轻柔的广袖,若弱柳迎风;时而轻曳罗裙的下摆,似流云缭绕。这些动作据诗人自注说:“皆霓裳舞之初态。”诗比喻巧妙,绘声绘色。下文“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画龙点睛,描绘舞女在表演上述动作时,眉黛有姿,风袖传情,不仅是动作本身舞得漂亮,更主要的是演员通过眉眼、服装传达出一定的声情。这样的舞蹈才会打动人、感染人,才会引起下文“凝视谛听殊未足”的效果。
以上是重墨描绘《霓裳舞》的音乐伴奏、表演动作。“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二句将舞蹈内容一笔带过,繁简得当,有利于突出舞蹈的姿态描写。下文“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是对舞蹈音乐的总结性描写,说明舞蹈结束,以照应上文“秋竹竿裂春冰坼”等。面对如此美妙的音乐舞蹈,诗人看得目瞪口呆了。“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道出了《霓裳舞》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落人间八九年”至“闻道如今各星散”是诗的第二段,大意是写诗人自己曾在杭州教练歌妓们排演《霓裳舞》。诗人自从在宫廷见到这个舞蹈后,惊人的演出效果使他终生难忘。因此在调任杭州刺史的几年中,公务之余,常以排演《霓裳舞》为乐。无奈诗人一离开,众歌妓如飞鸟各投林四散而去,几年心血付之东流。
“今年五月至苏州”以下为第三段。诗人念念不忘《霓裳舞》的重现,在苏州听说好友元稹的部属多有能歌善舞者,于是以书问之。元稹答以《霓裳羽衣谱》。诗人如获至宝,“眼前仿佛睹形质”、“疑从魂梦呼召来”等语表达了他的喜悦。元谱所写形象鲜明,使他仿佛看到了当初宫廷美人千姿百态的表演实况,犹如梦中一般。最后他决心以谱为据,在苏州重新教练歌妓排演。“但恐人间废此舞”表达了担心优美舞乐失传的思想。
诗歌叙述了诗人围绕《霓裳羽衣舞》在几十年间的沧桑变化,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极富条理。“就中最爱霓裳舞”、“教得霓裳一曲成”、“无人知有霓裳舞”、“恰与昭阳舞者同”、“但恐人间废此舞”,层次分明,层层照应,可作为一篇《霓裳羽衣记》来读。
诗的韵脚转换流畅自然,极富音乐美。多为两句押一韵,如:“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等。“嫣然纵送游龙惊”、“斜曳裾时云欲生”、“风袖低昂如有情”、“王母挥袂别飞琼”则是隔句押韵。至于“唳鹤曲终长引声”在隔了一句后又回到前边的韵上。如此,抑扬顿挫,婉转流畅,读者在欣赏诗歌优美的文辞时,也体味到了个中音乐流动之美。
优美的文辞,精妙的比喻,贴切的用典,使这首长诗成为价值很高的优秀之作。如“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一句以流风回雪形容舞姿的轻盈,以游龙受惊比拟舞女前进时的飘忽之态,形象新颖,同时又暗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典故,曹植描绘的是神女,《霓裳舞》演出的是神话传说。可见白诗用典决非信笔为之。再如“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一句是表现舞蹈的终止,鸾凤两翼长着美丽的彩色羽毛,是象征《霓裳舞》的服装;“却收翅”是指展开的翅膀再收回来,比喻舞罢。把本来难以描绘的动作用形象的比喻再现出来,使人如见舞蹈的优美,服装的鲜艳,形成色彩繁富、充满动态感的画面。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出自《范进中举》
出自《庄辛说楚襄王》
出自《答谢景山书》
出自《司马将军歌》
出自《过天生桥》
出自《河东赋》
出自《魏王堤》
出自《待漏院记》
出自《君子若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