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心如海复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译文
我忧心忡忡,宛如江潮拍岸,我悲凉的心情,像海水涌上胸膛;秋风落叶啊,知心的朋友已经故亡,你那白玉一样的灵魂,飘向何方?
手腕上的郁金香,散发出微醉清香,朋友的灵魂,在清香中永远地生长;腰间佩带的古玉佩,闪闪发着光亮,朋友的美好品德,就如白玉发光。
如今烽火燃烧在西北边疆,有谁为了报国亮出利剑的寒光?百姓怨声载道在富庶的东南,有谁能够吹出箫声清亮?
凭栏遥望,满天的星斗如春花烂漫;我怀念已逝去的朋友,你今在何方?月亮坠入深林,我的心底涌上惆怅和悲伤。
注释
“秋心”句:形容苍凉萧瑟之心情。
秋魂:《楚辞》有《招魂》篇,这里寓有作者悼念亡友、自伤身世的双重意思。
“漠漠”句:所佩郁金香囊散发清淡的芬芳,弥漫臂间。比喻情操芳洁。
“不不”句:用《礼记·玉藻》中“古之君子必佩玉”句意,喻意同上。
“斗大”二句:隐喻无能之辈煊赫一时,而才士皆沦落不偶。《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秋心三首》作于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他第五次参加会试失败,而好友谢阶树、陈沆、程同文等相继谢世,心绪之恶,尤胜于三年之前写《夜坐》时。这组诗即在异样的凄凉落寞中写就,为自悼身世之作,此诗为其中第一首。
参考资料:
汤克勤·龚自珍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9
这组诗主旨在为亡友招魂,亦自伤沦落,写出了诗人的幻灭与希望,也写出了诗人的痛苦与执着。
第一首以心境的萧瑟苍劲、秋魂的飘零无归起兴,表明虽操美德高,志远情深,但不为世重用,沦落一生。首联以“如海”与“如潮”、“秋心”与“秋魂”相对举,既表现汹涌澎湃之心绪,又传达对亡友缱绻之怀思。“秋魂不可招”表达了诗人对亡友不能复活以同去实现理想的巨大悲痛。颔联用《离骚》“美人香草”的象征手法,赞美亡友同时也表白自己品德的美好和情操的峻洁,一笔双写。颈联仍用“剑箫”意象,兼具壮丽幽怨之美,用以形容有心边域从戎,卫国御敌,却只能闲居后方,心中忧伤愤懑。龚自珍诗中多处运用“剑气”这一意象,这里用以喻指作者及好友们关于加强西北边防的军事谋略及忠贞爱国的浩然之气。尾联择取星月为对照,比喻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人飞黄腾达,而满腹经纶的志士仁人却全无用武之地,亦大发不平之鸣,以雄丽景结抑郁情,从而凝成沉烈遒劲的特殊美感。
参考资料:
汤克勤·龚自珍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9
叶君远 邓安生·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秋心三首·秋心如海复如潮》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心境的萧瑟苍劲、秋魂的飘零无归起兴,表明虽操美德高,志远情深,但不为世重用,沦落一生。这首诗格调忧伤愤懑,诗中大发不平之鸣,说庸碌之人飞黄腾达,而满腹经纶的志士仁人却全无用武之地,以雄丽景结抑郁情,凝成沉烈遒劲的特殊美感。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