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陡峭的岸边狂风大作,凄冷的房屋里只有点点微弱烛光。
猿猴露宿在结霜的山岭,深夜时分江边还有鸟儿飞过。
身着短衣独自坐着,手握宝剑悲歌长叹。
烟尘环绕着那雄伟宫门,已是两鬓斑白,满怀壮志却无处施展。
注释
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此诗当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客居夔州瀼西时所作。这年九月,吐蕃寇灵州、邠州,郭子仪屯兵泾阳,京师戒严。杜甫有感于时事,于是即夜中景事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叶渠梁选编. 杜甫诗集典故探义 下[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820-821.
张忠纲主编;赵睿才,宋开宝,纂维副主编. 杜甫大辞典[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143.
这首诗由夜中景事发端,前两联写夜中之景,颈联写夜中之事,尾联则即景抒怀,抒发了壮志难伸的深沉感慨。
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首句中的“绝岸”,应指瀼西附近峡江两岸陡峭的山崖。《柴门》诗中写道:“孤舟登瀼西,回首望两崖。”崖,指山石陡立的侧面,与“绝岸”之意相近;一个“望”字,突出了江岸的高绝,亦是“绝岸”在瀼西的佐证。“寒房烛影微”,烘托出秋夜寒冷凄凉的气氛。“江鸟夜深飞”,水鸟因风威难以栖息林中,故深夜避风仍飞。这些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后两联的抒情做了铺垫。
“独坐亲雄剑”,表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哀歌叹短衣”,诗人写中夜不寐之感怀,将宁戚饭牛歌嵌入其中,尤为恰切。“短衣”,平民百姓之衣。古代儒者皆着长衫,杜甫一向以儒生自居。这里用宁戚事,不仅自伤贫困,而且借“叹短衣”,发出天下虽大却无以庇身的感慨,即叹生不逢时,不为世用之意。宁戚有此叹,杜甫亦有此叹,且宁戚歌曰“长夜漫漫”,正与杜甫咏夜之诗题相关合,典事用到如此地步,可谓恰到好处。“烟尘绕阊阖”以“阊阖”指长安,说明战乱一直在威胁着朝廷。“白首壮心违”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时局动乱,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
此诗一反“优游自在”的心态,代之以“独坐”而“哀歌”的悲凉,代之以“亲雄剑”而思救世的壮烈。结句“白首壮心违”,是诗人感叹自己垂垂老矣而无力再展远大抱负,更使这种悲壮暴露无遗。
参考资料:
张志烈主编. 杜诗全集 今注本 第4卷[M]. 成都:天地出版社, 1999:1876-1877.
叶渠梁选编. 杜甫诗集典故探义 下[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820-821.
宋红编著;陈祖美主编. 每依北斗望京华 杜甫卷[M].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5:297-298.
张忠纲主编;赵睿才,宋开宝,纂维副主编. 杜甫大辞典[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143.
《夜》是一首五言律诗。夜已渐深,诗人仍不能入睡。听到风声和猿鸟声,对着残灯与匣剑,看到身上穿的短衣,不禁想起国家的危难,而自己垂垂老矣,无力再施展远大抱负,表达了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此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诗人写中夜不寐的感怀,巧妙化用宁戚饭牛的典故,尤为恰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