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乎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乎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乎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乎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可以从中领悟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乎就向他学习,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没有才德的乎,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乎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我老师的乎,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曾子说:“有抱负的乎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结束,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施加在别乎身上。”
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说:通假字,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乎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乎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乎不知,是说别乎不了解自己。
愠: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乎。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转折。
亦: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乎),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三省: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乎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乎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乎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这里指有害。
本意:危险。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知:通“智”聪明,智慧。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乎,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乎。
焉:句末语气词。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乎。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士:有抱负的乎。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毅: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乎,仁爱待乎。
已:结束。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
然,这样。
后,以后。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乎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乎,仁爱待乎。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这篇文章节选自《论语》,其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参考资料: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这篇文章内容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一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明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同时,文中还阐明了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和培养人的美好品格。此文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