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译文
被贬荒远之地离家万里已是哀伤至极,满眼萧条秋景让人更加惆怅迷茫。
浊酒再凉也要一饮而尽,喝了许多也不醉,远处的黄菊也因天气暖和未开。
京师战乱不要回,这种动荡时期我的旧友又在哪里?
想到家事国事自己都无能为力,趁着夕阳未至,一人走下楚台。
注释
投荒:贬谪、流放至荒远之地。
寓目:过目。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动。
浊醪:浊酒。
任:任凭。
辞:辞别。
因:因为。
暄:温暖。
上国:京师。
戎马:战争。
残阳:夕阳。
下楚台:走下楚台。
这是一首诗人远离京都流落荆南时的惊时感事之作。
首联写诗人投荒寄居荆南的感慨。诗人离京远流,客居荆南,深秋遥望,满目荒凉,心中不由彷徨而深感哀痛。首联着一“哀”字,笼罩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写诗人重阳饮酒赏更的情景。重阳佳节,天气和暖,景色明媚,欲饮酒赏更,而金黄的更花却未开放。诗人端起酒杯,见无更可赏,悲从中来,便以酒浇愁,一杯一杯又一杯,终于喝醉了。此联“冷”“暄”二字,相互映衬,尤见其妙:“冷”,是酒冷,也是心冷;“暄”是日暖,也是心暖。诗人之心在佳节由暖而变冷,不禁得更增悲哀,思念故都的亲友。悲愁之中,自然引发联想,故颈联写诗人的心境:中原战乱不止,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只见塞外鸿雁飞来,没有带来书信,亲友们都不知在何处。此联“莫归”“何在”,不仅道出了诗人对故园亲友的怀念,更是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尾联点出旨意,抒发感慨。“惊时感事”写出了当时藩镇割据,军阀混战,阉竖专政,朋党斗争的险恶时局,诗人对此,深感无可奈何。故在末句借用楚王遇神女的典故,言“残阳下楚台”,暗示了唐王朝像楚国一样衰败,必然走向灭亡。
此诗将个人的悲苦和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写得悲哀凄厉,情真意挚,沉郁顿挫,感人肺腑,是一首学习杜甫风格的好诗。此诗语言朴实,对仗工整,颔联冷暖对比,以乐衬哀,更显其哀。结句以“残阳”象征唐室的衰微,含蓄深刻,尤其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北京:崇文书局,2017.02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五月,邠、歧、华三镇兵联合入京, 宰相韦昭度死于非命。在这次事件中,吴融“坐累去官,流浪荆南,依成讷”,乾宁三年(896年)冬才被召回京都。此诗就是诗人远离京都流落荆南时所作的惊时感事之作。
参考资料:
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北京:崇文书局,2017.02
方坚铭·《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五卷第三期》韦昭度之死与吴融的诗歌创作·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重阳日荆州作》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投荒寄居荆南的感慨;颔联写诗人重阳饮酒赏更的情景;颈联写诗人的心境,道出对亲友的怀念、国事的忧虑;尾联表达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暗示了唐王朝的衰败。整首诗用词语言朴实,对仗工整,寓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