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杨柳枝在花草盛美的春天里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可恨年年折枝赠离别。
往日依依的章台柳随着秋天的到来,已不再是颜色青青了。纵然郎君来了,当看到这种情况,也是不堪攀折的了。
注释
纵使:即使。
此诗为柳氏回复韩翃的《寄柳氏》而作。柳氏与韩翃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据唐人许尧佐《柳氏传》和孟棨《本事诗》记载,韩翃少负才名,孤贞静默,所与游者皆当时名士。一富家李生,负气爱才,因看重韩翃,遂将家中一歌姬柳氏赠与韩翃。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两京陷落,士女奔骇。柳氏以色艳独居,恐不免,便落发为尼。不久,柳氏为蕃将沙吒利所劫,宠之专房。时韩翃为缁青节度使侯希逸府中书记。京师收复后,韩翃派人到长安寻柳氏,并准备了一白口袋,袋装沙金,袋上题了一首《寄柳氏》:“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当柳氏在长安接到这个口袋后,捧诗呜咽,写了此诗酬答。
参考资料: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王雪.韩柳故事嬗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7:15
此诗既表达了柳氏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同时也担心韩翃归来后看到自己容华不再,会大失所望,辜负自己的一片真情。诗歌情真意切,婉转动人。
这首答诗顺应韩诗之境,以“柳”自喻,感叹自己于春光灿烂的大好时节空使年华流逝。柳氏自比为“杨柳枝”,“柳”字既双关姓氏而与韩词称“章台柳”之暗语相应,灵犀相通;“枝”字又遥启第三句诉折柳赠别,离怨相思之情。“芳菲节”既回应韩诗之“往日依依”,颇见追惜韶华坐逝,顾影自怜之意;而又对第四句写此时凋零之衰柳,起到了欲抑先扬的对比反衬作用,可谓匠心独运。第三句“恨”字写出世人折柳送别的习俗让柳氏增添离别之悲。“忽报秋”是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与惊恐,承上“芳菲节”之“春”,作大拗转,喻指安史之乱,自己剪发毁形,避居尼庵等情事,命运遭际可谓一瞬折转。最后一句千回百转,回应韩诗之结句,即企盼郎君来折,又怕这飘零之柳连情郎的归来都等不到。这一句将其不幸身世,灵肉创伤,悲酸难言之隐,自惭形秽之情,写得极其深沉凝重而又含蓄不尽。
韩翃之《寄柳氏》已然具有极高水平,柳氏之《答韩翃》亦能与之相应,这样的回应既能在才情上与韩翃共鸣,同时又有效传达自身处境和忠贞之心,两首短诗皆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资料:
王雪.韩柳故事嬗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7:15
苑丽丽·长安学术(第16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答韩翃》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杨柳芳菲衬写长年离恨,既表达柳氏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同时也担心韩翃归来后看到自己容华不再,会大失所望,辜负自己的一片真情,表现出一种心灵的严重创伤。全诗情真意切,婉转动人,风格深沉凝重,言有尽意无穷。
出自《列子·黄帝》
出自《青丘子歌》
出自《郑伯克段于鄢》
出自《曼倩辞》
出自《汉书·谷永传》
出自《问说》
出自《经火山》
出自《首夏南池独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