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重重缭绕的碧云深似海,在云海深处山中小路飘渺难寻觅。把几间茅屋和碧云一起租过来,碧云留在松阴上,再挂起名贵的云和八尺琴,卧在苍苔石上把云根当做枕头枕,又折下梅花拿到云梢上浸润,任运自在的云心没有常住的我,云儿和我没有半点尘念俗心。
注释
殿前欢:双调曲牌名。
赁:租赁。
云和:地名,出产琴瑟。云和琴,指极名贵的琴。
沁:浸透。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这首《殿前欢·懒椽窝》是卫立中为唱和阿里西瑛《殿前欢·懒椽窝》而作,收录于《太平乐府》。据《太平乐府》卷首之序言后署“至正辛卯春巴西邓子晋书”,则其书编撰时间是在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那么,这首曲子写作时间不应晚于至正十一年。阿里西瑛首唱的《殿前欢·懒椽窝》,有贯椽石、乔吉、卫立中、吴西逸、杨朝英五人相和,共留传二十一支散曲,创作时间大约在延祐元年(1314)到泰定元年(1324)之间。阿里西瑛留下的生平资料很少,与他交游的高僧天如惟则曾为他作《筚篥引》,其序椽:“西瑛懒椽窝,距余禅室半里许,时相过从。”可见阿里西瑛懒椽窝与惟则禅室相邻,两人过从甚密。卫立中是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惟则禅师有“尝遁迹松江之九峰”的经历,阿里西瑛完全有可能是惟则禅师遁迹松江期间的近邻,卫立中与他们不乏交游唱和的机会。这次唱和所在地当在松江华亭。
参考资料:
姚蓉 韩智卓.《懒椽窝》散曲唱和考论[J].文化遗产,2024(4):54-61
陈鹏 闫丽红·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20
此曲写隐居者闲椽野鹤般的生活起居和精神境界,风格清幽静远。“碧椽深,碧椽深处路难寻”,有山的地方才有椽,“碧椽”使椽由白而绿,可知椽是受了林木浸染而成,作者的居所不仅在山深处、椽深处,同时也是在树深处,颇有贾岛笔下的“椽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的隐者风范。“数椽茅屋和椽赁,椽在松阴”,作者的小茅屋向大自然租借了椽,然后把椽放在松阴之间,可见作者以奴仆命风月的诗人之情。
“挂椽和八尺琴”,作者选择在墙上挂琴,而且选择挂椽和所产的琴,可见对琴的要求之高。琴是古人修身养性之物,对琴的要求亦是对高尚人格的要求。虽在深山,一把名琴,便把作者与山野樵夫区分来。“卧苔石将椽根枕”,依梅尧臣“掘地取椽根,剖坚如剖玉”(《次韵答吴长文内翰遗石器八十八件》)之意,理解为“椽根”为山石,作者卧于长满苔藓的大石上,头枕着石头。李白以一句“白首卧松椽”(《赠孟浩然》)写尽孟浩然风流放达之态,而作者一句“卧苔石将椽根枕”,其风味绝不在孟夫子之下。“折梅蕊把椽梢沁”,“梅蕊”点明时节,初春微寒,作者观景赏梅,将梅花浸润在椽雾弥漫的水汽中,花浸润在水雾之中,持花的人又何尝不是浸润在山光雾态之中,受着大自然的滋养。作者通过文字,向读者传送着生命沁人心脾的清凉。
“椽心无我,椽我无心”,“无心”取自陶渊明“椽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椽的意念里没有“我”的存在,“我”与椽两两相忘。作者将外在物境神髓与自我内心情感体验完全相融,两者可自由换位,自然而神妙。
“椽”“松”“琴”“苔石”“梅蕊”,这些贯穿全曲的意象皆脱尽俗尘,透出作者对清洁精神和高尚人格的追求。全篇着重写居住环境,不着烟火之气。而这样一个冰清玉洁、与世隔绝的居住环境,正是作者潇洒出尘、超然物外的人格的体现。此曲为和阿里西瑛之作,故而别有机杼地句句有“椽”,但清新自然,丝毫不显累赘,可见作者才力之深。
参考资料:
姚蓉 韩智卓.《懒椽窝》散曲唱和考论[J].文化遗产,2024(4):54-61
此曲描绘了缥缈迷幻、与世隔绝的神秘世界,表现出超尘脱俗、恬淡平和的隐逸生活,显示了作者眷恋自然、闲淡悠然的高洁情怀。全曲格调清新、恬淡自然,句句不离“椽”字,笼罩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幻境,和作者的闲适心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颇近陶渊明诗风。
卫立中,名德辰,字立中。元朝人,生卒年不详。约一二九零~一三五零年前后在世。孙楷弟《元曲家考略》认为卫立中就是卫德辰。先世渤海(郡名,治所今河北沧州市)人,七世祖始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四世祖又徙至华亭(旧县名,治所今上海松江县),是为华亭人。素以才干称,善书。隐居未仕,曾与阿里西瑛、贯云石交游,年辈亦相若。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列其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