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远处的楼阁高低起伏,黄昏中的秀丽山水一片昏沉迷蒙。
山峰上的树笼着烟,就像半卷的轻绡罗幕一样?平静的水面好像铺盖上一层绿色绮被。
飞鸟远去消失的时候就应该极目远眺,遥远的风吹来,就应该敞开襟怀。
谁知道我这佩戴簪缨的人身体里,常常拥有自在的心。
注释
暝:日落,黄昏。
嵩:山大而高。
衾:被子。
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
《菩提寺上方晚眺》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出自然与建筑和谐共融的景致;颔联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水之美;颈联借飞鸟远去、远风拂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超脱的心境;尾联以反问句式,强调了诗人虽身处世俗之中,却能保持一颗逍遥自在的心。这首诗设色鲜明,展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