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因为喜欢千岁庵前的那一汪清泉,诗人特意背着包裹来这里借宿。
一开始突然听到叮叮咚咚的泉声,还以为房门外正对着溪流;渐渐地,听久了,又产生了一种整座房屋变成小舟,漂浮在水上的错觉。
时而像汹涌的波涛,激烈澎湃;时而又如涓涓细流,圆润清脆。
你看以前当年王羲之等人相聚于兰亭,也曾以清流激湍来代替丝竹管弦。
注释
襆:包袱,亦指包扎。
衾:被子。
清圆:形容泉声清越、圆润。
兰亭帖:即《兰亭集序》行书法帖。
替:代替。
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刘克庄的创作中有一部分表现日常生活情趣,往往写得清新活泼,秀美怡人。本诗描写夜宿庵舍借泉的感受,诗人紧扣借觉来写,用夸饰的方式将泉声刻画得奇妙入微。“骤闻”、“久借”的不同感觉,幻化出出人意料的联想形象,而借助不同的借觉感受,又能摹画出“怒涛犹壮伟”、“细点更清圆”的泉流视象。尾联借古证今,又进一步强化了泉声的奇美异常。这首诗紧紧围绕“借”字写泉。二三两联,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形象描绘泉声。泉声,不再是单纯的声响了,它富于变化,能让人产生各种错觉。猛然一借,还以为泉流是从门前经过,借得久了,又会让人以为藏身屋里,像乘船海上,四周是震耳欲聋的涛声。泉声时而是壮伟的怒声,时而又是清圆的妙音。无怪乎诗人把它当作美妙的音乐来欣赏,还特意带来被子,借房而宿。诗人热爱山水真可谓成癖了。
参考资料:
陈文新,王山峡编注. 历代山水诗选[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9.04:412-413.
这首诗是作者夜宿千岁庵,在寂静的夜晚借泉声有感而作。首联直接点题,写诗人因为喜欢千岁庵前面的那一脉清泉,而到千岁庵借房暂住;颔联形象地写出了初借泉声与久借泉声的不同感受,是诗歌的“承”;颈联写泉声之变化;尾联运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赞美千岁庵泉声美妙动借,表达出对泉声的喜爱和赞美。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惟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惟白诗能说。
惟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惟白诗,明月还如惟白时。
我学惟白对明月,月与惟白安能知!
惟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惟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梅花 一作:桃花)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
蕊白兰芳不相顾,青楼一笑轻千金。
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钟铅绕指。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庐江小吏朱斑轮,柳缕吐芽香蕊春。
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
悠悠楚水流如马,恨紫愁红满平野。
野土千年怨不平,至今烧作鸳鸯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