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疾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急躁的蛙鸣预示着大雨将至,猛然间惊见雨如银箭,向着那四山急泻疾飞。
绵长江河的滔天大浪,凶暴地想要冲溃堤坝,厚重的大地和高远的天空,从不同方向将世界包围起来。
腾涌万里的风云,向人展开了宏伟的景象,久经忧患的我,在暴雨的余威中战栗。
长虹一挂在清朗的天际,流溢的林光便闪动不已,在寂静空旷的村庄内外,只有一片落日的余辉。
注释
张主簿(bù):即内乡县主簿,实指何人不详。主簿,官职名,在县中掌典文书,办理事务。
淅树:被风吹得叶子沙沙作响的树木。
蛙鸣:天将下雨时,青蛙常叫得特别起劲,因此人们可据此预知下雨。
银箭:形容雨点急骤,望去像银白色的飞箭。
横(hèng)溃:凶暴地冲溃(堤坝)。横,粗暴,不由正道。
合围:从不同方向包围起来。
伟观:宏伟的景象。
百年:代指人生,也是指久经忧患的诗人自己。
凛馀(yú)威:即凛于馀威。意思是在暴雨的馀威中战栗。凛,畏惧,害怕。
林光:闪烁在树林绿叶间的光华。
寂历:寂静、空旷。
空:只有。
参考资料:
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94-96页
白万献等编著.《历代诗人咏南阳》.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09.第130页
元好问西峡诗词赏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001.01,第137页
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元好问任河南内乡县令时,曾在该县张主簿家中偶遇暴雨。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94-96页
首联第一句,写风声、蛙鸣都在预告着大雨将至,人们本该有心理准备了;第二句,一个“忽惊”将雨来势之猛,让人措手不及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箭”的速度可想而知,而雨似“银箭”“四山飞”,可见雨势之猛之大。“淅树蛙鸣”是听觉的感受,“银箭四山飞”是视觉所见,所听所见,让人“惊”,是心理感受。将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体,有声有色地展示出大雨将至和大雨初来时的势态和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雨水之大。两句中所涉及的景物,“江”“浪”“地”“天”,分别用“长”“大”“厚”“高”来形容,倍感壮观阔大,更将雨势之强,雨水之大,及诗人的惊惧之情谊染出来。更为精妙的是,诗人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之中,使“长江大浪”仿佛因雨而欲挣脱束缚,横冲直撞;而“厚地高天”则在雨的洗礼下,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紧密合围,表现出大自然奇伟的形象和无比的威力。
颈联再承前意,掀起更为浩瀚汹涌的波澜。“万里”与“百年”,对仗工整,一指空间,一指时间;前者广阔无垠,铺展了空间的辽阔;后者深邃悠远,蕴含了时间的沧桑。一实一虚,交相辉映,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广袤无界,也寓意着人世间的漫长变迁。“凛馀威”三字,巧妙呼应了前文的“忽惊”,使得全诗的情感脉络紧密相连,通过情感与景象的相互映衬,大雨的雄浑威力被刻画得更加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
尾联亦转亦合,写雨过天晴的景象。“长虹横跨天际,林间光影斑驳跃动,村落墟落间,落日余晖洒落,显得格外空旷而温馨。”这一幅幅画面,不仅是眼前所见之景的真实描绘,更是诗人内心历经风雨洗礼后,归于平静与宁和的写照。它反映了诗人经过惊心动魄的惊惧之后,心灵舒缓宁静的投影,是诗人内心受到外界景物触动而产生的心理感受的展现。这种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把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深远的高度,达到了情景浑成的妙境。
这首诗中,诗人用豪迈的笔触将大自然神奇的威力表现得形神兼具,有声有色,诗人那雄奇旷荡的胸怀,尽含其中。在布局上,首联、尾联用递进句,颔联、颈联用并列句,有起有落,转承自然,足见诗人功底之深。篇终接混茫,有不尽之意。
参考资料:
元好问著.《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2008.08.第65-66页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本首诗通过对鸣噪的青蛙、急飞的雨箭、遮天蔽地的水幕、腾涌万里的风云、瑰丽的长虹以及雨后的斜日等气魄宏劲的美景的描写,既表现了诗人雄奇旷达的胸怀,也传达出忧国忧民之士的时代哀音。全诗笔法夸张,并列递进,转承自然。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喜蚕桑 一作:善蚕桑;相怨怒 一作:相怒怨)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白晰 一作:白皙)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洛阳因剧孟,访宿话胸襟。
但仰山岳秀,不知江海深。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君乃輶轩佐,予叨翰墨林。
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不取回舟兴,而来命驾寻。
扶摇应借便,桃李愿成阴。
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
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