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整夜林中都洒满了星月之光;天上没有一丝云雾,也没有一声雷响。
天刚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因此上,我知道别处的山曾下过大雨。
注释
星月白:指星星与月亮的光照得很亮。
云气:云雾,雾气。
平明:天刚亮时。
他山:别处的山。
参考资料:
搜韵网.山雨
这首小诗,写夏天山中夜雨,全用虚写,道人所未道,正是四灵诗中的妙作,在趣味上颇类杨万里的绝句。
诗的前两句描绘山间静谧之夜,星月交辉,夜空如洗,既无云翳遮月,亦无雷鸣扰静,紧扣“晴”字,巧妙铺垫了雨前的宁静景致。随后,诗人笔锋一转,以“平明”二字轻轻勾连昼夜更迭,再以“忽见溪流急”之景,与先前“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的宁静画面形成鲜明对比,巧妙呼应。而“溪流急”作为结果,其因——“他山落雨来”随之显现,二者因果相连,展现了一幅雨后山溪涌动的生动画面。此诗结构匠心独运,跳脱了直接描绘雨中情景的常规,实现了场景的快速切换,令人耳目一新。
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后两句摹雨后之景,而下雨的过程也即雨本身则略而不写,看似与写雨无关,实却无不关涉一个“雨”字。诗人写雨前之景,强调昨夜天气晴朗,实言此山无雨。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清代刘熙载云:“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翁诗写山雨,正是采用了“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之法,且达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堪称咏雨妙作。
诗题写“山雨”,却独辟蹊径,未直接写雨,反其道而行之,先从雨之对立面——晴,着墨深描。诗中细述,整夜银辉洒林间,繁星点点缀苍穹,以“一夜”之绵延,强化晴夜之恒久。然诗人犹不满足,更添笔触,言及夜空无云遮月,无雷扰静,从视觉之清朗至听觉之宁静,全方位勾勒出一幅不容置疑的晴夜画卷。及至三、四句,笔锋陡转,晨曦初现时,忽见溪涧水流湍急,由此推知,是山外之山曾历经一场大雨洗礼。此二句斩钉截铁,与前文晴景形成鲜明对比,矛盾之中蕴含无限惊喜,诗人内心之激荡跃然纸上。此诗咏雨,却无一字直述雨态,已显奇巧;而前两句非但不涉雨意,反极尽晴美,更添奇趣。尤为精妙的是,它所描绘的不仅是寻常之雨,而是深山中独有的雨景,平添几分神秘与奇绝。试想,若处平原,夜幕下乌云压顶、电闪雷鸣或可预见;然身居山中,视野所及仅头顶方寸蓝天,山外风雨,无从知晓,故诗人得以肆意铺陈晴景,留待次日溪流之变,巧妙地将这看似不可调和的两幕景致,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永嘉四灵的诗巧就巧在这种出人意表的构思上,同时在景物中贯注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翁卷的《山雨》,不仅描写了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情又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
参考资料: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第1212-1213页
《山雨》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紧扣一个“晴”字下笔,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后两句摹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采用“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之法,且达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全诗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体现出“永嘉四灵”的诗歌特色。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背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稜稜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