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江南春天已经过去,但春寒却依然不散,远行的我穿上随身所带的全部衣衫,心事重重地独自早早将门儿掩关。
日暮时分酒已醒,只闻杜鹃啼归,叫声凄婉;我所思念的故乡呵,却在那苍茫遥远的云水之间。
注释
征衣:旅人之衣。
谢豹:为杜鹃之别名。
此诗写于暮春时节,作者远行在外,客居他乡时,诗人对春伤怀,勾起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写下了这首小诗,以抒发诗人内心的复杂意绪。
参考资料: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
前两句既云春尽矣而春寒凌人,征衣虽添尽矣,仍需掩关。春深似海,而春愁亦复似海,其间客中情怀,已如醉如梦,如怨如诉了,更何堪酒醒,更何堪酒醒时正值黄昏。而最恼人的杜鹃却偏偏在此时此地又向耳边哀啼。
此情此景,眼前既无人可以倾诉,即使有人可诉,而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说起,甚至连自己亦不知道满腹愁思究竟想要说些什么。“剪不断,理还乱,”正就是这种既抛不掉,又说不出、理不清的滋味,于惆怅中只是感到在自己的感情中只有一片苍茫的云水,无限心事尽都溶汇在这云水苍茫之中。是云水,抑是愁思,已无法分别,亦无需分别,只此苍茫朦胧一片春愁而已。
前三句说得很具体,但情怀郁结,哀怨有之,而不免衰飒,诗人的精神世界,只至末句方出。此犹佛家之一声断吓,警悟多少世人。前三句只是最后一句的陪衬,至此句则一片苍茫,油然而至,气韵为之骤变。至此,方见作者胸怀。
“多在云水间”的“多”字,一解大部分,一解往往,时常。此处以时时、往往为胜。以此处与时序密切联系,谓谢豹啼后,应归而不得归,故所思常在云水之间。“云水”一词,不单指自然景物,还有其他含义。所谓“江湖(云水云云)魏阙”,以明官不易为,有出世归隐之志。南宋江湖派诗人名其集曰江湖”,且因作诗引出一场文字狱,这就很难说他们只是“食客”、“游士”的猥琐小人。不管他们是“狷者”也罢,“狂者”也罢,南宋腐朽的政府均不予宽假,这是事实。
在南宋那样的政局中,江湖派大多数诗人都有两重困难:一是做官难,因为不愿同流合污,贻害国人;二是不做官也难,作两句含蓄幽怨的诗亦会身遭横祸。此即为当时诗人“寄情云水”的一项重要原因。所以,这首诗中的结句,亦不应视为“逃避现实”,这在当时黑暗势力统治之下,也是一种颇为含蓄的控诉。
参考资料: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文通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04
《春怀》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篇抒怀诗。诗的前两句写云春尽矣而春寒凌人,时令紊乱,让诗人心冷;后两句写诗人的无名惆怅,无限心事尽都溶汇在这云水苍茫之中,辨别不清,只此苍茫朦胧一片春愁而已。这首诗用语格调凄凉哀婉,无慷慨激昂之意,但在当时黑暗势力统治之下,是一种颇为含蓄的控诉。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
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
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
后逐李轻车,追虏出塞垣。
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
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
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
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
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
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