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堪,无处诉说这种心情只好到处乱走。
来到南邻想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
注释
彻:已,尽。
颠狂:放荡不羁。颠,即“癫”。
南邻:指斛斯融。诗原注:“斛斯融,吾酒徒。”
旬:十日为一旬。
参考资料: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参考资料: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
林从龙.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第二辑).合肥:黄山书社,1983:39-42
本诗的第一句“江上被花恼不彻”,花恼人,实际上是花惹人爱。花在江上,花影媚水,水光花色,更是可爱。“颠狂”两字把爱花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觅伴赏花,“走觅南邻爱酒伴”。这是杜甫去寻邻居好友一起饮酒作伴。“经旬出饮独空床”,明写这位爱酒伴是出饮,但他该也是独自赏花去了。这“无处告诉只颠狂”写的是两个人的事——他们都到江畔独步寻花去了。也可能寻花的还有更多的人,谁都爱美。
这七首绝句写寻花,贯穿了“颠狂”二字,这第一首诗是解题。
参考资料: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说花恼人,实际上是花惹人爱;次句写诗人无处发泄这种“爱”,只好作颠狂姿态;后两句说试图通过寻找酒伴来排解这种“痴情”,然而当找到南邻的酒友,却发现对方已经外出多日,料想也是寻花去了。这首诗写花,贯穿“颠狂”的主题,将爱花的情态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
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
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尘。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
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
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
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