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七夕佳节,虽美好,却孤独寂寞,令人感到忧愁。叮嘱不要晒出那件旧罗衣,因为那是她亲手为我缝制的,看到它会勾起我深重的愁怀。
俯看荷塘上莲花飘零,菱丝遮掩了碧波,而仰望长空又只有明星灿烂。亲自手持我送你的妆盒袅娜而至,天上人间,你我之恋,弥久恒远。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阕首两句要求对仗。
影娥池:汉代未央宫中的池名。本凿以玩月,后以指清澈鉴月的水池。
丁宁:同“叮咛”。叮嘱,嘱咐之意。
罗衣:软而轻的丝制衣服。
菱丝翳(yì)碧:菱丝,菱蔓。翳:遮掩之意。
钿合(diàn ):金饰之盒。 “合”即“盒”字。古代女子以此为定情之信物。
参考资料:
纳兰信德著;闵泽平译.纳兰信德全集 02 词集:新世界出版社,2014.02:第102页
词的上片写物是人非,触景伤情。爱妻一去,便带走了所有的欢愉,连天上人间齐欢欣的七夕,也从此冷冷清清,凄凄惨惨。那些她一针一线缝制的旧罗衣,也就此深藏在箱底,怕翻捡出来,勾起难堪的回忆;下片写因思成梦,移情入景。梦中爱妻手持金钿而来,分明是在告诉他“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全词表达了词人对爱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彼此之间感情的思念,感人至深。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人妻子卢氏死于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这首词约作于是年七月。
参考资料:
汪政,陈如江编注·谁念西风独自凉 纳兰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
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是锦绣丛中长大,豪门大户中的一朵富贵花。她与纳兰相亲,相爱,却在婚后三年去世。
七夕是古代女子的心水节日。《荆楚岁时记》载: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瓜上,则以符应。”每到七夕,女子们便准备精洁果品,焚香拜月,为自己一双巧手,求一段美满的爱情,嬉嬉闹闹,欢乐非常。去年今日,卢氏楼上拜月的身形犹在,荡舟赏月的波痕却已消隐得无迹可寻。当别人家的楼阁间飘逸着女子的欢声笑语时,纳兰家的亭台池榭间飘逸出的,是诗人忧愁的叹息。
“丁宁休曝旧罗衣”一句,王孙公子,家中锦衣轻裘无数,他竟会记得一件旧衣,且反复嘱咐仆人不要将那件旧衣拿出来曝晒,无比珍爱。只因“忆供手为余缝绽”。那件旧衣上载满关于妻子的回忆,不愿让妻子逝去之后的时光的尘埃将其沾染。更畏惧的是,衣衫上细碎的针脚牵起词人对妻子痛入骨髓的思恋。
七月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藕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层层叠叠,新花旧朵次第而生。本是正常的新旧交替,年年若此,诗人却品评说“莲粉飘红,菱花掩碧,瘦了当初一半”。
喜鹊能在天河间搭建一条爱的桥梁,却不能在阴间与阳世间搭就一条相思路。生不能执子之手,幸好我们还有生生世世的约定。 “钿盒”一句,典出《长恨歌》。纳兰擅化用前人词句, “今生钿盒表予心,祝天上人间相见”脱胎自“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古人有风俗“定情之夕,授金钗钿盒以固之”。(陈鸿《长恨歌传》)自居易在《长恨歌》中为明皇与贵妃杜撰了一个美丽的约定: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自居易的长诗偏向叙事,到纳兰性德处,字字哀伤,声声泣血,所有压抑的相思与苦痛喷薄而出——既然完不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宣言,就让我衷心祈祷,祈祷一个情比金坚的爱情诺言的实现——我们,天上人间相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天上人间相见”,不是人人都能承担得住的凄丽哀婉。
参考资料:
(清)纳兰性德著;聂菁菁主编·纳兰词全编全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