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诗人奉命出征路过黎阳时,就目中所见,心中所感写下的一首诗。黎阳,古津渡名,故址在今河南浚县东南,位于黄河北岸,与白马津相对,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大战于此。曹操于建安八年(公元209年)渡河攻袁尚、袁谭,曹丕从征。此次行军,从邺城至黎阳作诗三首,其一云:“朝发邺城,夕宿韩陵。”其三云:“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这首《黎阳作诗》,是三首之外的另一首。这四首诗,当写于同一时期,同一背景下。此时曹丕十七岁。《黎阳作诗三首》,前两首是四言,第三首为五言。这首《黎阳作诗》为六言九句。
开头“奉辞罚罪遐征,晨过黎山巉峥”两句,写出征的因由和经过的路径,是说奉父命远征讨伐罪人,早晨经过险峻的黎山。继而“东济黄河金营,北观故宅顿倾”两句,一“东济”、“北观”,两个动作不仅写出了行军之艰辛,而且也写出了战乱造成的危害。“故宅”,当指邺城故居,亦即《黎阳作诗三首》其一中所说“舍我高殿”之“高殿”。“顿倾”,顿时房倒屋塌。“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两句,进而写北观所见荒凉破败的情景。故宅中虽有高楼亭亭耸立,荆棘却环绕着篱笆丛生。“蕃”,通“藩”,篱笆。“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惨凄宵零”两句,写入秋季节南望青青果园,经受不住霜露的摧残,宵夜绿叶雕落,情景凄惨。末句“彼桑梓兮伤情”,典出《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这里是说,看到桑和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后又用作故乡的代称。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曹丕在这首诗里,也用以代指故乡。意谓想到故乡令人伤心。这与首句“遐征”和第四句“北观故宅顿倾”的思想情绪是一脉相通的。全诗通过奉命“遐征”,路经“黎山巉峥”,“北观故宅顿倾”,“荆棘绕蕃丛生”,“霜露惨凄宵零”的叙写和“彼桑梓兮伤情”的感情抒写,写出了战争对社会的严重破坏,表达了强烈地思乡厌战之情。这种感情的表达,又是透过“北观”、“南望”,满目凄凉的景象得以表现的。此外,作者还善于描写环境,制造气氛,诸如“荆棘绕蕃丛生”,荒凉破败之状,如在眼前;厌战颓丧之情,可以想见。又如“霜露惨凄宵零”,不仅点明了季节,给人以不寒而慄的萧杀之感,而且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桑梓”之典以结篇,也耐人寻味。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
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
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
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
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