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大红公鸡披着华彩毛羽,一双趾爪光如锋刃剑芒。
只见它们一展炎威雄风,会战在大门至厅堂的路上。
看它尖利的长爪踏踩着玉阶,发怒的双眼燃烧起凶猛的火光。
长长的尾翅搅起阵阵惊风,有力的双翅正铺展伸张。
轻捷地奋起尖嘴利爪,时而闪电般进击,时而腾跃飞翔。
注释
斗鸡:古代的一种娱乐活动。
丹鸡:占俗盟誓和祭祀所用的赤毛雄鸡。丹,红色。
被:通“披”。
华采:华丽的彩衣。釆,同“彩”。
距:鸡爪,也专指鸡足后突出如距的尖骨,争斗时用以刺对方。古代,斗鸡的爪子都套有金属外套,而且特意磨过,很锋利。
扬:抖。
炎威:雄威、威风。
中唐:大门至厅堂之间的路。
玉除:玉阶,用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或用作石阶的美称。除,台阶。
嗔目:睁大眼睛、瞪着眼睛。
长翘:长尾、长长的尾巴。翘,尾毛。
劲翮:矫健的翅膀。劲,强劲有力。翮,本指羽茎,此指翅膀。
敷张:铺展、展开,此谓奋力展开。
勾喙:尖嘴,像钩子一样的嘴。勾,弯曲。喙,嘴,特指鸟兽的嘴,这里指斗鸡的嘴。
电击:像闪电一样快。
参考资料:
萧涤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
林家骊校注·《建安文学全书 阮瑀应玚刘桢合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
邓魁英,袁本良主编·《古诗精华》:巴蜀书社,2000.04
黄益庸,衣殿臣编著·《历代咏物诗 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
马美信,贺圣遂主编·《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06
该诗当作于建安十四年(209年)之后,当时曹丕、曹植兄弟与陈琳、王粲、徐干、刘桢、应玚等人于邺中宴游,彼此诗赋唱和,诸人多有同题之作。宫廷游宴中常有的一种游戏就是斗鸡。曹植、应玚等都有《斗鸡诗》。作者也应当是于此时在魏宫中观看了斗鸡之后,才有此作。
参考资料:
林家骊校注·《建安文学全书 阮瑀应玚刘桢合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
诗一开篇,作者便运用生花妙笔,极力渲染鸡的风姿,显得异常的神气:“丹鸡披华采,双距如锋芒。”雄鸡本来就以色彩绚丽著称,而这只斗鸡更是不同凡响:它火红如丹,羽毛华美,仿佛披上了五光十色的彩衣;那一双尖爪,锐利无比,宛如刀锋箭芒。如此的雄姿,如此的气势,真是先声夺人,定能取胜。
接下来的两句,视鸡为人,点出此鸡参加争斗的原因:“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这次游戏是主人闲极无聊,为了与众宾客取乐,才驱使鸡争斗的。而诗人则发挥想像,独出心裁,代鸡言志,说自己所以出斗,是为了一展雄姿,扬威中唐,以示不可战胜的实力。这样,变被动为主动,视无情为有情,极有韵致。
接着,再回到斗鸡的形象上来,描摩临战前的气势:“利爪探玉除,嗔目含火光。”鸡也和人一样,既然参加争斗,想战胜对方是必然的。为此,它研究敌手,做到有备无患。这里的“探”字,写出了斗鸡斟察地形、窥视时机的心态。“嗔目”二字更见生动形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表现了即将开战的紧张气氛。加上“含火光”三字的配合,这一触即发之势,引人入胜,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四句,描写争斗时的情景。经过一番“嗔目”的蓄势,战斗突然展开了:“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斗鸡腾起,那长长尾巴带来一股强风,令人惊心动魄;矫健的翅膀,也随之张开,上下翻动,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写得相当逼真,千载如见。攻击既已展开,诗人自然不能停留于此,所以他又继续写道: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两鸡相斗,无所不用其极,利爪攻击自然不可忽视,但勾喙施展更为重要,它可以啄得对方羽毛飞扬,冠血四溅,乃至遍体鳞伤。“电击”,状写斗鸡进攻之凌厉、迅疾,像电闪一样快捷。“复还翔”,描述斗而又分,分而又斗,奔腾跳跃,上下翻飞,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决出胜负。据应玚《斗鸡诗》记载,这次斗鸡时间很长,所谓“芥羽张金钜,连战何纷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未分”。因此刘桢以“电击还复翔”结束全诗,不言胜负,给人留下想像空间,余韵无穷。
此诗用绝大部分篇幅刻画丹鸡的形象与气势,与专门叙述情节、描写场面有所不同,故此篇既可视为娱乐诗,亦可视为咏物诗,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参考资料:
黄益庸,衣殿臣编著·《历代咏物诗 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
《斗鸡诗》是一首五言古诗。该诗把鸡的距、眼、尾、翅的描写,同其立、踏、扑、跳的动作结合起来,既写出鸡的雄风,又暗示了争斗场面的激烈。全诗气势振荡,声咏强劲,诗中借物寓志、托物抒情,生动表达出诗人欲立功建业的雄心壮志,极有韵致。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卧病高秋留海浦,明日重阳更风雨。
明门不出长苍苔,令我天涯心独苦。
篱角黄花亲手栽,近节如何独未开。
含芳閟采亮有以,使君昨暮徵诗来。
凌晨试遣霜根送,畚玉虽微甚珍重。
极知无意竞秋光,往作横窗岁寒供。
忆我初客天子都,西垣植此常千株,
结花年年应吹帽,始信南邦事尽殊。
愿得封培自今日,何间朱崖万家室。
秋香端不负乾坤,但愿箫管乱畴匹。
归去来兮虽得归,念归政自莫轻违。
他日采英林下酌,谁向清霜望翠微。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