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译文
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己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可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现己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现己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现己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古代在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己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 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的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注释
仲虺:商汤左相,奚仲之后,汤王归夏,至大峒时,仲虺作诰以告汤。
三仁:三位仁人,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
谠直:正直的言论。
迩:接近。
轶:超过、超越。
此文是王安石为推行新法所作的舆论准备。“兴贤”即“举贤”,也就是开篇所说的“任贤使能”。能否“任贤”,关系到国家的兴盛衰亡,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为一位有远见的、爱国的政治家,王安石敏锐地察觉到当时的社会危机,决心变风俗,立法度,实行改革,扭转积弱积贫的局面。要使新法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就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否则一切都将落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写了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王安石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
此篇以“兴贤”取题,表达了作者一以贯之的用人思想,是作者进步的人才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短论,分两段从两个方面紧扣题目,就选贤任能做了简明而令人信服的论述,分别集中而又有联系地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段讲为什么“兴贤”,也就是讲“兴贤” 的重要。文章一开头便就兴贤与否与国家兴衰存亡的关系来说明“国以任贤使能兴,弃贤专己而衰”,而且这是“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作者认为“治世”严乱世”的“兴”与“不兴”,在于对“贤”的“用”还是“不用”。就此可以推断:“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从道理上讲是这样,从历史事实来看也是如此:作者提到商朝,说“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皆贤相)”,“其衰也亦有三仁” ,又提到周朝,“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人,再如“两汉之兴”,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些贤相名臣;“其衰也”也有象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么多的贤臣,再看魏,晋以下,一直到李氏的唐王朝,历代贤臣之多“不可遍举”。总之,不管是时世兴盛还是衰亡,总都有贤人在。而有兴有衰的原因就在于用不用贤才。作者再一次强调“有之不用,犹无有”,再一次肯定“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由此可以证明“兴贤”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至此,“兴贤” 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唯其重要,所以以反向“可不慎欤?”强调之,正面的意思自然是如此重要的“兴贤” 问题是必须慎重对待,决不可等闲视之的。为什么“兴贤” 的问题解决了,与此相联系的便是怎么样“兴贤”的问题。
第二段讲怎么样“兴贤”,也就是讲“兴贤” 的做法。古今情同一理,同一个中国,一样的士民,即使在纷乱的古代尚有众多的贤人,何况今日正值太平盛世。作者从反问中告诉人们的答案是很明确的,当今贤才很多,关键在于君上是否重有他们,也就是能不能“兴贤”。紧接着作者一口气连用五个“则”宇联接的条件句,从不同方面列举了“兴贤” 的种种措施和办法;其一,广泛听取百姓的意见,使贤才得到荐用;其二,广开言路,让人们敢于讲话,使贤才得以被发现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三,疏远小人,让进谗和谄媚的人不能得逞,使贤才得到提拔和重用;其四,不拘泥于文辞等表面的东西,使贤才在位谋政,明辨是非,大胆负责毫无顾虑地办事;其五,不在小处苛求于人,使文武百官不至于谨小慎微而能按他们的心意办事,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和智慧,高效率地做好各项工作。最后,作者为强调这些做法的正确,又用了一个“则”字句,说明如能照这样去办,那么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强大到超越两汉和夏、商、周三代,达到三皇五帝那样的境地。作者以如此美好的前景,再一次呼应本文开头所表明的观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有贤而用,国之福也;”从而进一步阐明了本文的“兴贤”主旨。
这篇短文,虽只有两段,文不足四百字,但能紧扣论点,进行严密地论证,先讲“兴贤” 的重要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然后讲“兴贤”的做法以提出具体实施措施,从而完整地回答了包括“重才”“用才”两个重点方面的“兴贤” 问题,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列举历史事实,以古证今,发人深省。在语言表达上,或用对举,如“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国以)弃贤专已而衰”,“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或用排比,如第一段的“兴也……其衰也”句,第二段中使用“则”字连接的近乎四六句的句式,虽是并列分举,但却造成了一种递次加强的语势,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9卷 重排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这篇文章首段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任贤”与“弃贤”的问题;第二段列举商、周、两汉、魏晋以至唐代兴盛衰亡的历史,进一步说明“任贤”与“弃贤”关系着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第三段针对当前的现实,建议“君上”应当广开言路,举贤授能,进而达到太平盛世。全文主旨集中,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言明快简练,感情充沛,富有说服力。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兮兮。其仪兮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
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
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尘。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
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
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
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
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
何意上东渡,胡雏更长啸。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
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
胡床紫玉笛,却坐青云叫。
杨花满州城,置酒同临眺。
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
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
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边棹。
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
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既恃远且臣,纵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