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秋天正半,月亮转到东南方的天中。在宫殿的双阙中间,银河在浩荡奔流。是谁起来在水精帘下窥看?在风中隐隐听到呜咽的箫管之声。
寒露沾湿衣服,微风吹拂着面庞。一个人欣赏明月的清光,这月光同时照着承恩和幽怨的人。宫苑中的柳树和槐树浑然一体。长门宫西边就是昭阳殿啊。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双阙(què):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因两者中间有空缺,故名双阙。
银汉:天河,银河。
水精帘:用水晶制成的帘子,泛指晶莹华贵的帘子。水精,同“水晶”。唐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箫管:排箫和大管。泛指管乐器。此句暗指皇上正和宠爱的人一起宴饮欢娱。
坐:因为。清光:月光。
苑(yuàn)柳宫槐:宫苑中的树木。比喻沐浴雨露天恩。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被罢退居长门宫,求司马相如为作《长门赋》。后因以长门借指失宠女子居住的寂寥凄清的宫院。昭阳殿:宫殿名。汉武帝时后宫八区中有昭阳殿,成帝时赵飞燕居之。后世小说戏剧多以昭阳指皇后之宫。
参考资料:
王国维著;蔡利超编著.人间词话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26-127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456-459
郑小军编注.人间何地著疏狂 人间词·人间词话.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11
王国维的诗和词在意思上时有雷同之处。这首词中“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的景色,就与《戏效季英作口号诗》之四中“双阙凌霄不可攀,明河流向阙中间”的景色相同。秋天的银河在天空特别明显;双阙巍峨,天上的银河似从宫门双阙间流出。天上的浩瀚结合了人间的雄伟,王国维似乎对这景色有某种特别的感受,所以才在他的诗和词中不止一次地抒写。“谁起水精帘下看,风前隐隐闻箫管”是说:在这秋月下有不眠之人卷帘观赏夜空,听到随风传来的一阵箫管之声。那是有人在陪伴君王作长夜的饮宴娱乐。“水精帘”的晶莹剔透令人联想到帘下之人的聪明美丽;“风前”而且是“隐隐”的箫管声使人联想到她心中的忧愁和疑虑。“风前隐隐闻箫管”是从失宠女子的视点出发,其中已隐隐包含了她内心的感受。这就为下片内容作好了铺垫。
“凉露湿衣风拂面”,令人联想到李白《玉阶怨》中的那个女子。坚贞、皎洁,有一种对光明和高远的追求。而王国维笔下的这个女子虽然也在望月,虽然也有怨情,但却在怨情之中含有一种“理”的思索:“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君王的宠爱有偏有向,而明月的月光却是光明无私的。不管对寂寞孤独的失宠者还是对炙手可热的得宠者,不管对长门宫还是对昭阳殿,明月都不吝惜洒下它那一片美丽的清光。因为喜爱这美丽而慷慨的月光,所以才忍受着凉露的侵袭和秋风的吹拂,久久地停留在明月的清光之下。
但“理”的思索还没有到此为止。“苑柳宫槐浑一片,长门西去昭阳殿”把“理”的思索又推进了一步:那炙手可热的“恩”和寂寞孤独的“怨”又有什么区别?在月光之下,皇宫里所有的树木都是差不多的,所有的宫殿也都相距不远。皇宫里虽然有这么多得宠和失宠的恩恩怨怨,但整个皇宫却是同荣共衰,整个清王朝也是如此。在永恒的月光之下,所有人间的“恩”和“怨”都是不能久长的,因此并没有真正的价值。一般来说,“宫怨”之词都是以“情”见长,而这首词却从“情”归结到“理”,这是作者试图把传统的“宫怨”题材写出新境界的一种尝试。
参考资料: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
这是一首“宫怨”之词,1908年仲秋作于北京。经过近两个月的辑录,到1908年中秋之际,王国维撰成了《曲录》前二卷。其中元代杂剧名著《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备受王国维激赏,这首词的创作当是受此启发。也有人曾认为此词写宫廷事,或为影射光绪与珍妃的情事,可聊备一说。
参考资料:
陈鸿祥著·王国维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19
潘慎,梁海主编·明清词赏析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这首词写中秋时节银河浩荡,月光皎洁,宫中失宠女子在外久久伫立,凝望天上皓月,心中感慨万千:月光是如此慷慨,普照天下;而眼前宫殿里,长门宫与昭阳殿虽然相去不远,却是恩怨两重天。该词巧妙用典,借用李白宫怨诗的诗意,又写出了新意,晶莹玲珑、情致幽婉。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