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有座翠绿的山岩高耸千尺,斜倚在溪流旁,传说古代隐士严光曾在这里垂钓。
越过重重山峦,可以看到远处水流分叉成丁字形,而这里的腊梅花开得晚,甚至能见到两年前的花影。
现在正是太平盛世,你的才华如同裁剪衣物的刀尺般必不可少,应当得到施展;而我呢,则满足于这幽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自有乐趣。
这山谷间的风景如画,就在阳羡之地,如果你厌倦了官场或世俗的束缚,不妨解下官印,这样的归隐之路并不遥远。
注释
正初:农历正月初一。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他本姓庄,后人因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其姓。少有高名,曾与光武帝刘秀一起游学。后光武帝刘秀即位,邀请严光进宫,请教治国之策。光武帝提出要任命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坚决不受。以后光武帝又几次征召严光入朝,他都避而不去。不久,严光归隐富春江,后人将严光在此垂钓处称为严陵濑或严陵滩。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丁字水:浙江的新安江自西向东,兰唐江自南向北,于东关相交入富春江,形成“丁”字,有“两江成字”之称。
刀尺:剪刀和尺子,比喻做官后大权在握。
阳羡:在江苏宜兴东南,风景优美,杜牧在此地建有别墅。
解龟:解去所佩带的龟印,即辞官。
赊:遥远。
这首诗写于大中二年(848)正月初一,当时杜牧任睦州刺史,而好友邢群则任歙州刺史。两人都由京官外放到偏远的地方任职,同病相怜,加上此时又正值新春佳节,更是备感凄凉。
全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表达了不得志的苦闷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四句写山水风光。山岩上长满了绿色植物,看起来仿佛有千尺那样高,斜斜地倚靠在溪流旁边。这样幽雅的环境,人迹罕至,东汉初的严光曾把这里当作钓鱼的地方。穿过层层叠叠的山峰,远远就能看到像丁字形汇流的江水。这里气候温暖,在别的地方只能在腊月开放的梅花,可以推迟到来年还能依旧绽放。江南的风物是如此美好,为什么不干脆就留在这里呢?
后四句抒情。诗人鼓励朋友,“现在是太平盛世,明君在上,你既然手握一方军政大权,就应该放手去做,不要辜负了朝廷对你的期望。跟你相比,我自认老朽,留恋的就是幽静独处的这一方田园,可以寄托我有限的人生。”这实际上是借安慰鼓励对方,来发泄心中的牢骚不满。最后,诗人还表示,“对仕途已经不抱有太大的期望,现在思念的只有阳羡别业那山谷的风和烟雨。现在若辞官归去的话,阳羡离睦州不远,赶去还来得及。”
杜-(公元803-约852年),字-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笑,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昔读韦公集,固多滁州词。
烂熳写风土,下上穷幽奇。
君今得此郡,名与前人驰。
君才比江海,浩浩观无涯。
下笔犹高帆,十幅美满吹。
一举一千里,只在顷刻时。
寻常行舟舻,傍岸撑牵疲。
有才苟如此,但恨不勇为。
仲尼著春秋,贬骨常苦笞。
后世各有史,善恶亦不遗。
君能切体类,镜照嫫与施。
直辞鬼胆惧,微文奸魄悲。
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
唯存先王法,好丑无使疑。
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
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
山蔬采笋蕨,野膳猎麏麋。
鲈脍古来美,枭炙今且推。
夏果亦琐细,一一旧颇窥。
圆尖剥水实,青红摘林枝。
又足供宴乐,聊与子所宜。
慎勿思北来,我言非狂痴。
洗虑当以净,洗垢当以脂。
此语同饮食,远寄入君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