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
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
见闻既不能分隔,清净宝觉自圆融。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
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
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
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藕丝铢衣春雾白,覆此随好光明聚。
一切众生热恼灭,我手方舍甘露枝。唯佛子因心清净,如水澄澈月清亮。
借于画工百巧技,如暗室眼以灯见。了知此画非工有,谓灯能见其可哉。
我无此像乃能赞,如眼见物不自见。自能说偈不蓄像,眼有见矣灯亦可。
愿持此大解脱门,施众生作无所畏。世世但无碍辩才,称赞观世音功德。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黄花不负秋,与秋作光辉。
夜霜犹作作,朝日为解围。
今晨岂重九,节意入幽菲。
孤芳擅天地,众卉亦已微。
殷勤黄金靥,照辉白板扉。
沽酒欲寿花,孔兄与我违。
清坐绝省事,未觉此计非。
夕英岂不腴,骚人自难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