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 整日里依着栏杆,在楼上眺望远方。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舟悠然飘荡,岛屿上正逢清爽宜人的秋天。
阵阵笛声隐隐约约的从芦花荡里传出, 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 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自从离别之后,我时常闲暇时整理着钓鱼竿,思绪却飘向了那秋日的西湖水云之间。
注释
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尽日:整天。
凭:靠着。
阑(lán):横格栅门。
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依约:隐隐约约。
白鸟:白鸥。
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参考资料:
李振国主编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07 :第2页 .
徐培均主编 .《唐宋词吟诵》 .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2001 :第115页 .
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词下片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结尾与起首自然照应,用笔清闲。全篇意境悠远,情怀逍遥,表现了作者吟咏潇洒、舒卷自如的过人才气。
参考资料:
李振国主编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07 :第2页 .
王禹偁等著 .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 2011.03 :第8页 .
杨义总主编 .唐宋名篇 唐宋词卷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05 :第792页 .
潘阆共作《酒泉子》十首,来吟咏钱塘地区的自然景物,是忆杭州的组词。此词便是其中一首。
参考资料:
谢真元主编 .《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2 :第2页 .
此词上片借回忆写西湖美景,用水上渔舟、小岛秋光有机地组合构图;词的下阕写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下片用笛音贯穿,声色俱韵, 内涵隽永。全词画面恬淡, 意蕴流转,表现出词人对西湖的神往和爱恋以及其出尘的思想。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无 一作:毋)
施人慎勿己,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牛山空洒厌,瑶池实欢悰。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
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无事久留童仆怪,此风聊得妻孥许。
潜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