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背对夕阳,孤单地登上小楼,耳边传来不知谁家飘出的玉笛声。一行白雁飞入天际,菊花盛开,枯黄的叶子洒落一地。
四季更替的速度让人吃惊,人生的浮沉也让人惊叹,美好的时光像梦一样随水东流不见了,人间的一件件往事都是如此惆怅,就不要向横塘路上询问从前游玩过的地方在何处了。
注释
玉笛:玉制的笛子,笛子的美称,这里指笛声。
幽:形容笛声低沉清细又悠长,有凄清感。
白雁:候鸟。体色纯白,似雁而小。
黄花:菊花。
节序:节气时令,农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词中当已是霜降前后。
沉浮:比喻盛衰、消长、起伏。
秾华:繁华的样子,比喻指花木景象,也比喻人的青春岁月、女子青春美貌。
所事:事事,一件件往事。
横塘:古堤名,一为三国吴大帝时于建业(今南京)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筑,亦为百姓聚居之地;另一处在江苏省昊西南。
旧游:从前游玩过的地方。
此词上片一开篇就展现出一幅凄凉的画面:在一个秋日的黄昏,词人孤单地登上小楼,夕阳将他的影子一点点地拉长,就像他的心性一样,在时光的磨砺中消磨殆尽。登上小楼之后,词人耳边传来幽咽的笛声,其中似乎还夹杂着些许的感伤。远处,一行白雁飞人天际;近处,枯黄的叶子落了一地。至此,词人用残阳、小楼、笛声、大雁、黄花等繁复的意象点染出了秋天的神韵,又通过上小楼、听觉、抬头远望和低头俯视全面感受秋天,登高感怀。
下片,词人开始慨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惊节序,叹沉浮,辕华如梦水东流”,四季更替,人生浮沉,美好的时光像梦一样随着流水消失不见了。节序的变换让词人惊心动魄,因为这意味着衰老将至;而自然界的消长更喻示了人生的起伏变化,似水东流。至此,词人的惆怅之情已显而易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与词人的《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中的“我是人间惆怅客”所描述的是不同的季节,却有相同的意境,虽然时光飞逝,但惆怅的心情却如影相随。
全词表现手法多样,写景上远近结合,视听结合,有心理活动,也有秉怀直呼,词人的所见所感交错纷呈,身世之感与眼前景致互融,收放自如,清丽婉曲。
参考资料:
斗南 主编·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 经典珍藏版·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清·纳兰性德 著;山有扶疏 编·一生最爱纳兰词 辛苦最怜天上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
张少康 主编·古词名家诵读本 纳兰性德·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04月第1版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有人说这首词是登高感伤之作,也有人指出横塘在江南,这是一首登高怀人之作,怀念的是沈宛或是江南的友人,莫衷一是。
参考资料:
斗南 主编·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 经典珍藏版·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天子思茂宰,天枝得英才。
朗然清秋月,独出映吴台。
落笔生绮绣,操刀振风雷。
蠖屈虽百里,鹏鶱望三台。
退食无外事,琴堂向山开。
绿水寂以闲,白云有时来。
河阳富奇藻,彭泽纵名杯。
所恨不见之,犹如仰昭回。
元恶昔滔天,疲人散幽草。
惊川无活鳞,举邑罕遗老。
誓雪会稽耻,将奔宛陵道。
亚相素所重,投刃应桑林。
独坐伤激扬,神融一开襟。
弦歌欣再理,和乐醉人心。
蠹政除害马,倾巢有归禽。
壶浆候君来,聚舞共讴吟。
农人弃蓑笠,蚕女堕缨簪。
欢笑相拜贺,则知惠爱深。
历职吾所闻,称贤尔为最。
化洽一邦上,名驰三江外。
峻节贯云霄,通方堪远大。
能文变风俗,好客留轩盖。
他日一来游,因之严光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