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癸巳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甬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雪窦:山名,四明山支脉最高峰,在今浙江奉化市溪口镇西北。
岁癸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年。春暮:晚春。
甬(yǒng)东:古地名,今浙江舟山岛。
游胜最诸山:游览之美好是众山中最突出的。
北口堰(yàn):中间一字原缺;堰,拦水坝。
之:往。
横绝:横断,横跨。
覆以栋宇:在桥上盖了亭子;栋宇,泛指房屋、亭阁一类的建筑物。
“凡舟”三句:谓凡是船只来往,看潮水涨落而上下的,一会儿就行驶几十里。“楫(jí),船桨,此指船。
“非其时”三句:意谓如果不在涨潮季节,则船只来往靠人力来牵引,就既费力又缓慢。“时”,季节,指潮汛季节。 “挽(wǎn)”牵,拉。
薄:迫近。
岩壑(hè)深窈(yǎo):山谷幽深。
临:从高处往下靠近。
若坐垂踵者:好像一个人放下脚坐着。“踵”,脚后跟。
益:更加。涩(sè):不通畅,指水浅,行船艰难。
曳(yè):拉,牵引。
负:背,背靠。
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类”,类似。
越:过。信宿:连住两夜。
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联络:连接。
牧竖(shù):牧童。征逐:追逐。
地所历名:所经之处的地名。
舆夫:轿夫。朴野:质朴土气。
不深解吴语:不很懂得吴地(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方言。
或强然诺:有时勉强答应。
或不应所问:有时答非所问;“不应”,对不上。
率:大致、大抵。
次:接下去,接着。度:过。
相啮(niè):相接;“啮”,咬。
修:长。且:将近。跬(kuǐ):半步,实指一举足的距离,等于今称“一步”。
野人:指当地村民。捷甚;轻快得很。
溪口:地名,即今奉化县溪口镇。市:街市。
间(jiàn):间或,偶而。诵声:读书声。廊庑(wǔ):堂前两侧的厢房。
殆:大概。《兔园册》:即《兔园策》,唐代人(一说虞世南,一说杜嗣先)编纂的一部书,民间用作启蒙课本。
陟(zhì):登,上。林麓:树林覆盖的山脚。
睨(nì):斜看。
不去:谓花粉不掉落。
是:指花粉香。
首:起头。当道:正处在路上。
髹(xiū)书:用漆涂饰书写。“髹”,把漆涂在器物上。
“山势”三句:谓从山谷抬头看去,天空狭窄得就像在陷阱中所见一样。“奥”,深。
林际:树林边缘。
廓然:广阔的样子。
一瞬:一眨眼;这里有一眼望去的意思。
不暇:没有空闲。
覆:遮盖。
窦:孔,这里指泉眼。
汲(jī):由下往上取水。
值:正对。所入:所延伸的地方,前方。
“先朝”五句:据记载,南宋理宗梦游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醒来后下令绘画天下名山进阅,认为雪窦山就是他梦中所到之处,故亲笔写了“应梦名山”四字赐寺刻石。“先朝”,指宋朝。“昭陵”,古代宗庙或墓地的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这里“昭陵”是指南宋理宗陵。“绝境”,风景最佳的地方。“图”,画。“兹山”,此山。
径达:直到。雪窦:寺名,唐末始建,初名瀑布观音禅院,至宋真宗时,赐名雪窦资圣禅寺,是禅宗十刹之一。
因桥为亭:就着桥盖了一座亭子。
径余十丈:直径有十丈多。
“花时”二句:谓海棠花开时节,花影投在水边,灿烂似锦“注”,投。“水涘(sì)”,水边。“疑(nǐ)”,通“拟”,比拟。
缭曲:缭绕曲折。
主僧:主持寺庙的和尚,法号少野。
有诗声:谓作诗有点名气。
具觞(shāng)豆劳客:准备了酒菜招待客人。 “觞”,酒器。“豆”,盛菜器。“劳”,慰劳。
钱塘故旧:杭州的老朋友。
止余宿:留我住一夜。
度(duó):揣度:估计。诘(jié)旦:第二天早晨。
不果留:没有留宿。“不果”,事情没有实行。
右偏:右侧、右边。
引手援树:伸手攀树。
练:白绢。
沾(zhān)醉:大醉,谓为风景陶醉。
清谈玄辩:谈论老庄学说的话语。
触喉吻:指话到了嘴边;吻,嘴唇。
无足与云者:没有够得上共谈的人。
坐:因。平生:一生,这辈子。
羡衍:延伸,扩展。
“山林”句:谓秧田虽在山林围绕的高处,却与平地没有不同。
高复称此:意谓从雪窦寺到山峰的高度同到山下村庄的距离相当,也有数百丈。“称”,相当。
危石:高耸的岩石。突岩畔:突出在山崖边。
环凑:合拢聚集在一起。
“周览”六句:谓环视众山,有的黑中透红,有的山色青绿;像盆盂倒扣的,像古代礼帽的,像蛟龙跳起、野兽蹲坐的,不能一一描述。“绀(gàn)”,稍带红的黑色。“委弁(biàn)”,周代的礼帽,用绢做的叫委,用皮革做的叫弁,形状像倒扣的杯子,前头高而宽,后面矮而尖。 “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 “踞”(jù)”,蹲坐。“殚(dān)”,尽。
晴岚(lán):晴天山中的雾气。
处子:处女。溢出眉宇:充满表露于眉额之间。
陵登:指爬山。
胜:超过。
小雪窦:即白岩山。
四明洞天:在丹水山。白岩山、丹水山都属于雪窦山。
邓牧入元后,心情常悒悒不乐。他拒绝做官,隐居深山,与好友谢翱、周密等游览名山大川,也是借山川之景胜消遗心中的忧愁。这篇文章便是邓牧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畅游宁波奉化雪窦山后所作。
参考资料:
于非·古代风景散文译释·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雪窦游志》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游览浙江奉化雪窦山的情景。文章以时间发展与游径为顺序,集中笔墨描绘了五处景观,惟妙惟肖地将雪窦山的全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中既可领略到雪窦山的美丽风光,又可体会到作者情在山水、敝屣功名的生活志趣。全文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偶尔也点缀几件人事风俗,行文自然,情调清幽,意蕴尤深。
文章开门见山:“闻雪窦游胜最诸山”,仅用八个字就点出了雪窦山势峻奇,风景幽美。这一点,不但给全文造成一种悬念,令读者顿生莫大的兴味,而且还隐隐透出了作者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厚感情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向往。可是接下来,作者偏又不去直接写出雪窦山,而是遥遥落笔,沿着他的游览路线,依次写了五处胜景,通过这五处胜景来概括雪窦山的全貌。
最先是写“江行九折”后的大溪景致。大溪景致的特点是水急石怪。“舟楫往还,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是写水流之急;“岩壑深窈”,是状山岩之怪。由水急石怪构成一奇境,进而引出仙人临水坐化的传说,金鸡一鸣飞天的神话,把人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仙异境界。其次是写山中农家景致。在这里,可以看到桑田麦垄连接的景象,茂林修竹清新的色彩,山峰涧水萦绕的奇观,可以嗅到花粉迎风而起的馨香,还可以听到樵童牧竖在山坡上互相呼唤追逐的声音,——这是浑和的自然生趣,是无扰的自然景观,是粹然的天籁,是脱俗的清韵,这使得作者有一种“真行图画中”的快感。然而作者似乎意犹未尽,又在文中加进了“舆夫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这一笔,把农家的僻远与风俗的淳朴,描绘得入景入情、惟妙惟肖,也给这宁静的山里平添了欢悦的气氛。其三是写进山后所见景致。或许是因为雪窦山游览路线设置了众多小亭的缘故,作者在这里将用笔的重点放于写小亭上。这些小亭,在作者摇曳生姿的笔下,每亭一景,每景独绝:如“山势奥处”的雪窦山亭,“翳万杉间”的隐秀亭,“多留题”的寒华亭,泉水甘美的漱玉亭,先朝御书其上的御书亭,花水掩映的锦镜亭等等,它们就像一颗颗镶嵌在雪窦山径上的珍珠,神彩各异,别具特色,却丝毫没有那种叠床架屋式的重复琐碎感。“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作者后缀一笔,更为这古雅的亭子带来了盎然生意,增加了无限情趣,使人怡然陶醉。其四是写登临千丈岩的景致。这里重点写了一瀑一崖,以及作者的观感。“流瀑”从锦镜轰鸣奔涌而出,“泻落绝壁下潭中”,“喷薄如急雪飞下”,这是描绘瀑布雄奇壮观的气势;站在悬崖的边缘上,牵手攀树往下俯视,“率举目眩心悸”,这是突现山崖高峻危峭的特征;“憩亭上,时觉沾醉”,“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则是叙写作者感怀旧友的心情。这里的景与情都写得很生动形象,景情浑然契合,蔚成绝美的画面。其五是写妙高台的景致。作者站立于台顶,俯瞰四际,万千景象纷呈眼前:有悬垂欲落的大石,有散落的丘峦,有簇集的群山;或如戴着盖的钵盂,或如遗弃的古弁,或如蛟龙旋跃,或如猛兽蹲伏;山势环倚相济,岩崖怪妍相间;远处的山峰似缓缓离去,近处的山峰犹迎面扑来。而那远方的山岚,在晴日绚烂的光照下,轻轻地浮上天空,仿佛处女的光艳溢出眉间,更令人为之魂动神摇,叹为观止。
整篇文章,随着作者游之所至,目之所及,将五处胜景写得既有格局,又有层次;既有整体,又有局部;既有静态,又有动势;既有色泽,又有亮度,而雪窦山多彩多姿的特点,正在这细致入微、神形毕肖的描写中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可以说这既是一篇出色的游记散文,也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参考资料:
陶文鹏·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 中国古代类散文诗卷·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年4月
孟公好饮宁论斗,醉后关门防客走。
不妨闲过左阿君,百谪终为贤太守。
老居闾里自浮沉,笑问伯松何苦心。
忽然载酒从陋巷,为爱扬雄作酒箴。
长安富儿求一过,千金寿君君笑唾。
汝家安得客孟公,従来只识陈惊座。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
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
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
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
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
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
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
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
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
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