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童,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有下雨他们却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
注释
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参考资料:
毋永利编著.古诗观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9 :371-372页
这首诗作于公元1192年,作者乘舟路过安仁县(现在的江西省余江县)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诗人被其感染,从而创作此诗。
参考资料:
焦培民.《舟过安仁》地名注释质疑及写作背景分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0,(5):27页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目睹的情景。一叶扁舟之上,端坐着两个小童,他们已将撑船的竹竿收起,船桨也静静地躺在船上。”这一幕之所以吸引了诗人的目光,皆因两童静坐船中,却未有任何划船之举,实属罕见。这情景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与愉悦,唯有心境平和之人,方能留意到孩童这般细微的举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原来孩子们在无雨之时撑伞,并非为了避雨,而是为了利用伞面引导风向,推动小船前行。又或许,是诗人直接询问孩童,得知了这一奇思妙想。无论是何种方式,得知真相的那一刻,诗人定是哑然失笑,为孩童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
全诗聚焦于孩童的天真行为,通过对儿童稚态的细腻描绘,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
参考资料:
毋永利编著.古诗观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9 :371-372页
杨万里.舟过安仁[J].中文自修.2013,(18):23页
《舟过安仁》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二句描写诗人所见,从其所见而心生疑惑;末二句省略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略过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这行为中透出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敏捷,从中亦映射出诗人心情的闲适与愉悦。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