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群山之中,夷陵一片萧条,只有鸡鸣狗吠之声偶尔响起。时光易逝,忽忽穷年,早又是年末时光。
出游的女子梳着传统的发髻,透露出夷陵风俗的古朴;乡野的巫师载歌载舞,庆祝年成的丰收。
夷陵在太平时期不失为一座城市,相形之下,如今却未免辟陋。昔日敌对争斗的吴蜀两国中,夷陵作为形胜之地,江山最为雄伟。
荆楚大地,代有贤哲,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如果让我带着酒向邻居的老翁询问这些人文掌故,我是断然不会辞谢的。
注释
夷陵:今属湖北宜昌。
岁暮:岁末,一年将终时。
书事:犹纪事,指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元珍、表臣:分别是诗人的两位友人丁宝臣、朱处仁的字。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时节:时光;时候。
峥嵘:形容岁月逝去。
穷:尽。
游女:出游的女子。
髻鬟:古时妇女发式。将头发环曲束于顶。
平时:太平时日。
都邑:城市。
敌国:敌对之国。
荆楚:荆为楚之旧号,略当古荆州地区,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先贤:先世的贤人。
胜迹:有名的古迹、遗迹。
不辞:不辞让;不推辞。
携:携带。
邻翁:自注,处士何参,居县舍西,好学,多知荆楚故事。
这是一首寄赠给友人的诗,描摹了诗人当时谪居的夷陵图景,表达了诗人身为谪臣岁暮天涯的复杂意绪。首联写时节峥嵘萧条乱山。乱山,点出了夷陵的地理环境。乱,并非杂乱,而是极写山之众多,也暗示了夷陵群山环绕闭塞荒远的特征。萧条,指萧条冷落,直言环境的荒寒。鸡犬,指鸡犬之声,既表现了夷陵乡土气息,又反衬出夷陵的荒僻。下句中,峥嵘,指岁月流逝。诗人感叹时光飞逝,忽忽之间,已是年终之时,流露出诗人时光易逝人生空老的叹息。颔联写游女髻鬟野巫歌舞。此联中,诗人通过写游女髻鬟样式的传统古典和野巫在丰年载歌载舞的情景,一方面展现了夷陵岁阜年丰民风淳朴的特点,一方面又暗示了夷陵的闭塞和僻远,流露出诗人的低落、失意之情。颈联写夷陵江山雄伟平时都邑。诗人由眼前的夷陵联想到夷陵的往昔,昔日的夷陵在吴蜀对抗的时期就是江山形胜之地,而且太平时期的夷陵也是一座城市,其繁荣盛大甚至使今日的夷陵相形见绌。对夷陵往昔光辉岁月的怀想,流露出诗人难以熄灭的壮心。而现实中夷陵的沦落,又折射出诗人现实处境的尴尬和无奈。尾联写诗人向邻翁询问荆楚先贤。荆楚,在这里即指夷陵。诗人写道,荆楚大地,代有贤哲,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如果让我带着酒向邻居的老翁询问这些人文掌故,我是没有理由拒绝的。通过写诗人与邻翁即处士何参把酒谈说荆楚先贤的行为,一方面表达了诗人仰慕先贤渴望像先贤一样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心声,一方面又折射出诗人“徒有羡鱼情”的尴尬和现实中沦落天涯的无奈。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
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
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
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
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
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缬。
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惊落屑。
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
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眷眷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