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译文
我向东走出了卢龙塞,客居他乡的愁绪如浩渺云烟般孤绝。
绵延万里的亭堠矗立在边疆,汉家儿郎仍在戍守防备胡虏。
战争的烟尘弥漫着北海,敌人的骑兵正在向南驰驱。
辗转久战岂是长久的计策,和亲通好也不是长远的谋图。
遥想当年李广将军,从容持节离开帝都。
他统帅三军横扫大漠,一战便擒获了匈奴的单于。
我也常怀着对朝廷的感服之心,渴望能献上纵横捭阖的奇谋。
可如今倚剑四顾,又能与谁共商大业?空望着关塞河流盘屈迂回无尽头。
注释
塞上:乐曲名,出自汉横吹曲辞。
卢龙塞:卢龙塞(今喜峰口)位于迁西县与宽城满族自治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
亭堠(hòu):驻兵瞭望敌情的土堡。
涨:《文苑英华》作“满”。北溟:古人想象中北方极远的大海。《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此泛指北部边疆。
虏骑:敌人的骑兵。
转斗:即转战,连续在不同地区作战,指久战不决。
李将军:李将军有二,一为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屡败匈奴,北境无虞。另指汉代名将李广,亦屡败匈奴,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二人均为古代良将。此李将军当指李广。
按节:从容按辔。《汉书·司马相如传》载《子虚赋》:“案节未舒。”颜师古注:“案节犹弥节也。”王逸注《离骚》“吾令羲和弥节兮”云:“弭,按也;按节,徐步也。”皇都:京城。
总戎:统率军队。
效:献出。
纵横谟:指纵横之术,合纵连横的简称,为战国时策士们游说诸侯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包括在政治上、外交上使用分化和争取的手段等。
郁纡(yū):幽深曲折。此处一语双关,既指山河郁曲之势,亦指心绪郁结难申。
参考资料:
佘正松编..边塞诗选.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209-210
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5-16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冬,是作者28岁时出卢龙塞时写的。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大臣可突干杀其王,率国人并胁奚众背离唐王朝,降附突厥。唐于是在关内、河内、河南、河北分道征兵,兴师出击。时高适正“混迹渔樵”、失意落魄,前往东北边塞,希望通过立功边塞,进入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这首诗就是写于他北游期间。
参考资料:
赵征主编.唐诗宋词元曲 第1册 图文珍藏版.北京.线装书局.2014.249-251
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两段,每段八句。前段抒写作者对边庭时局、政策的深沉担忧。
开篇“出塞”二句即奠定全篇基调,诗人东出卢龙古塞,置身荒寒边地,举目四望皆是“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苍茫景象,孤寂之感油然而生。这孤寂非止源于地理空间的辽远,更深植于对边防危局的深切忧虑。诗人以如椽之笔勾勒出强敌犯边的惊心动魄:“南驱”二字力透纸背,既凸显胡骑南侵的嚣张气焰,又暗含对朝廷消极防御策略的尖锐批判;“边尘动北海”的壮阔画面,既展现敌军来势之猛,更昭示其已占据战略主动,而守方却深陷被动掣肘之境。诗人通过“南驱”“边尘”等意象的凝练组合,既完成对敌情的精准描摹,又暗含对时弊的深刻针砭,展现出军事观察家的敏锐洞察力。
以上主要写作者的忧边之情。接下八句,则抒写诗人对李将军的怀念之情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说李广曾受命统军于此。“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这两句是说李广主持边庭时,采用横扫大漠的全面进攻,短时间内便使匈奴全面崩溃。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庭时政的主张,即应出战主动迅速,速战速决,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不应被动辗转久战。最后四句抒写作者心中的感慨。“常怀”二句写作者缅怀李将军后的满怀激情。二句意为我因此而心中常常满怀感动奋发之情,很想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雄才大略。然而作者一回到举目“无知己”的现实中,不禁满腔热血、激情顿时化为长长的悲叹。他说“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郁纡”,心中郁结不伸的样子,意为自己满怀雄才大略,无处陈述,壮志不得施展,面对山河空有一腔怅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反对“转斗”、“和亲”的政治主张,以及要求根除边患、安定边疆的强烈愿望,并抒发了自己徒有壮志、无从献策的深沉悲慨。
参考资料:
赵征主编.唐诗宋词元曲 第1册 图文珍藏版.北京.线装书局.2014.249-251
《塞上》是唐代诗人高适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八句写诗人走至塞上,见亭堠星罗、边尘弥漫的战备状态,而忧患国事;中间四句怀古托今并抒志,希望能有李将军那样的骁勇边将,早靖边尘;后四句为自我抒怀,表达壮志难酬、悲歌谁诉的沉痛之感。全诗灌注着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体现出诗人激昂慷慨、豪情俊发的英雄气概。全诗直抒胸臆,感情沉郁。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柱香。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雨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