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嫋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译文
攀登上九疑山远望着清清的河水,看见三湘水缓缓地流动。水带着寒气流向大海,秋天的天空被乌云遮蔽。我凭借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着距离故乡的远近,不知离这荆吴之地有几千里的路程。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挡住,映在水中的小岛也快消失不见了。遥远的海上已经升起了明月,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练似的铺在地上。想着回乡之日遥遥无期,就像在北京而望扬州。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风缓慢地吹着,夜色悠然。俺在北海边羡慕别人钓鱼,打算到沧州钓大鳖。可是没有那么长的鱼竿供我举呀,望眼洪波而徒然心忧。回来吧,人间不是好呆的地儿,倒不如到蓬莱去采药。
注释
三湘:“三湘”有四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此其一。湘水与潇水汇合称潇湘,与蒸水汇合称蒸湘,与沅水汇合称沅湘。此其二。古人对上说早有怀疑:“沅水则不与湘会而自入于洞庭”,“三湘之名,恐未必由此。”沅湘之称可能来源于屈原的赋,如《离骚》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九歌》有“令沅湘兮无波”句。近代一般把“三湘”作为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此其三。湘江与漓江同源,刚分开的一段叫漓湘;湘水流至永州与潇水会合,叫潇湘,永州以上为湘江上游;到衡阳又汇会蒸水,叫蒸湘,为湘江中游,衡阳以下为下游。此其四。虽然,现代学者已考证,湘、漓并不同源,但此说代表湘水的不同河段,泛指湘水流域,作为湖南的代称。潺湲(chán 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西阳半规:西阳谓西落之日,其半为峰所蔽,仅见其半,如半规然。谢灵运诗:“远峰隐半规。”
澄湖练明,遥海上月: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语意同为倒语。若说遥海上月澄湖练明,仰见明月人影在地,语意一顺,意味大减。王琦按:“太白故乡在西蜀,而荆、吴则其东也,燕地居北,越地居南,盖登高而遍览四方之意。翻作两层抒写,便觉变幻不可测。”
嫋嫋:即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
穷溟:即庄子所说穷发的北溟海。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鳖。沧洲:沧海中之洲渚。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列子》:“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鳖。”
讬些:语气辞,楚地人讲的咒语结尾常用“些”。屈原《楚辞·招魂》:“归来归来,不可以讬些。”
蓬丘:蓬莱山,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往的山。
《悲清秋赋》写于李白被召入长安前,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此赋作于乾元二年(759)。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中说:“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可见他曾到过永州,登过九疑(即苍梧山)。这篇赋就是他登九疑山时所作。
参考资料:
霍旭东·历代辞赋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
石润宏.杨花落尽子规啼——论李白抒情小赋中的惜春悲秋意象[J].文教资料,2010(12):4-6
《悲清秋赋》写了九疑山周围的秋景,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它是由景物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思绪的变化三条线交互推进的。
赋从登山开始。清秋季节,诗人登上九疑山,举目四望,一片秋色,随着目光的转移,展示了一个清秋的广大空间。随着夕阳西下,秋月升空,感情的潮水波澜起伏。待到秋风习习、清夜悠悠的时候,孤独惆怅的情怀便化作壮志难酬的忧思。诗人的忧思又逐渐变化为对人间丑恶的憎恨,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唱出了“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到此,歌声也就戛然而止了。
《悲清秋赋》是一篇抒情赋,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古人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话》)、“情景一合,自得妙语”(沈明臣《明诗评选》)。诗人在描写清秋景物的时候,处处渗透着“悲”。九疑山是大舜野死,娥皇、女英痛哭洒泪的地方,湘江水是屈原沉江的所在。诗人开头两句登九疑望三湘,就已经透出忧戚。水的寒冽,云的横空,再渲染出郁郁心境。接下来的夕阳、海月、落花、长夜,无不蕴涵着诗人廓落无着的情怀。诗人表现在赋中的这种感情,来自生活的孕育和激发。这时候,李白阅世还不深,“悲”也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并没有像后来那么痛心疾首,所以能够通过冷冷秋景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来。等到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时候,这样的秋景已无能为力,而必须“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了。
《悲清秋赋》的意境是清幽、俊美的。李白喜用“清”字,诗赋中共用了220多次。这里以“清”饰“秋”表明了他对秋的特殊感受。清,就是清新秀美。赋中不止秋水蓝天是秀美的,秋云落花是秀美的,红日白月是秀美的,连袅袅秋风、悠悠长夜也是秀美的。总之一切视觉的、听觉的、感觉的、触觉的诸多意象,都是那么纯净而优美。
《悲清秋赋》清韵悠扬。如果说《大鹏赋》在大声疾呼,那么这里在浅吟低唱。李白赋承骚体、骈赋的情韵,加上散文的气势,句式多变,挥洒自如。如果说李白的赋像诗,那么这是最具诗情、诗意、诗韵的一篇。
参考资料:
霍旭东·历代辞赋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
此赋描绘了绚丽的九疑秋景。作者登高遍览神州四方,视野开阔,意象变幻,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了钓鳌客的豪迈气派和远大抱负。结尾“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流露出求仙访道、采药炼丹的思想。全赋情景交融,意境清幽,语言清新,句式多变,富有浪漫情调。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