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深不放斜阳度,横披澹墨林沼。断莽平烟,残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荒亭旋扫。正著酒寒轻,弄花春小。障锦西风,半围歌袖半吟草。
独游清兴易懒,景饶人未胜,乐事长少。柳下交车,尊前岸帻,同抚云根一笑。秋香未老。渐风雨西城,暗欹客帽。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
译文
幽深的竹林拦住了夕阳,横放斜插的竹枝、竹叶,形成了庞大的阴影,笼罩了林旁的小池塘。草木深处薄烟袅袅;浅浅的河水上浮动着败草残叶,这种景色只有深秋季节才能般配啊。荒凉的亭子才打扫好,秋深风紧,我们正好借酒暖身,但是眼前已不再是早春时的景色了。主人用织锦屏风围着荒亭,就阻住了西风的肆虐,见那屏风上面一半绘着美人歌舞图,一半书写有龙飞凤舞般的题辞。
如果是独自一人来这里,那游乐的兴趣就会很快消失;又如果园中的景点太多,也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并且走马观花般的匆匆游览,又会使人觉林乐趣似乎太短促些了。在宴饮时,既可以闲适地坐在柳树下休憩,又能不时回来亭上帽饰交擦互相敬酒,还能够与友人一起出没在假山中间,一笑解千愁。秋菊还未凋残,而秋风秋雨已经静悄悄地光临西城。在亭中饮酒的客人也不知不觉地被西风吹歪了帽子。在一夜欢宴后,背向着西坠的月亮乘舟而归,只听见群鸦已在两岸的树上迎着朝霞聒噪了。
注释
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梦窗词集》并入“正宫”(即“黄钟宫”)。双调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前片第七句、后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领格,例用去声。
莽:草木深邃处。
莎:莎草,多年生草本。
旋:随后,不久。
春小:指秋季十月。十月为“小春”,故曰“春小”。
障锦:即锦制的步障。古代显贵出行时所用以蔽风寒尘土的行幕,此处以贵人们出行时用的障锦代词中的官员。
半围歌袖:指宴饮时请歌姬唱歌侑酒。半吟草:指宴席上主客们吟诗作词。
饶:丰富多彩。
柳下:用嵇康典故。《晋书·嵇康传》:嵇康年少时家贫,曾与向秀共同锻铁于大柳树下,以自给。后因才华出众,与魏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与同道者交游甚广,为“竹林七贤”之一。此以嵇康代指官员。交车:指同游者众多
岸帻:头中掀起,露出前额,作洒脱状。帻,包头巾。此处化用《晋书·谢奕传》:奕在桓温幕中为安西司马,每当桓温在幕府时,他都同往日一样谈笑自如无拘无束,并不为桓温权势所屈。
云根:指园中的山石。云生石上,故以石称“云根”。
秋香未老:指秋菊正盛开。此处化用郑谷《十日菊》:“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秋香,指桂香、菊香。
渐风雨西城:化用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句。
暗欹客帽:化用晋时孟嘉为桓温参军时,重阳之日在龙山宴饮,因风吹落帽子而潇洒自如,不以为失礼,反被桓温赞赏才华的典故。欹,倾斜。
晓:一作“晚”,一作“绕”,一作“杪”。
参考资料: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163-166
“毗陵”,《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县毗陵。注:季扎所居延陵,汉改之。《宋史·地理志》两浙常州毗陵郡。宋置常州毗陵郡,属江苏。
“竹深”两句,应题。即席绘出丁园中的主要景色:竹林。此言园中一大片幽深茂密的竹林拦住了夕阳光,似乎想把夕照美景留住,不肯放它轻易过去。横放斜插的竹枝、竹叶,形成了庞大的阴影,笼罩了林旁的小池塘。“断莽”三句,叙园外之景。此言丁园四周空旷平坦,远处一缕孤烟在地平线上袅袅飘升;浅浅的河水上浮动着败草残叶,这种景色只有深秋季节才能般配啊。“断莽平烟”句,有王维“大漠孤烟直”的意境。“荒亭”三句,复述园景。言园子里那个荒凉的亭子由于要在那里设宴,所以刚刚才打扫好。秋深风紧,我们正好借酒暖身。但是眼前已不再是早春时来过的景色了,所以没有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感觉。从此处可知“丁园”是词人常游之地。“障锦”两句,写挡风的围屏。主人用织锦屏风围着“荒亭”,就阻住了西风的肆虐,见那屏风上面一半绘着美人歌舞图,一半书写有龙飞凤舞般的题辞。从词人对屏风中景致的描述来看,可知“丁园”的主人也是个风雅中人。上片描述“丁园”的内外景色。
“独游”三句,从眼前的聚宴联想开去。此言如果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来此的话,那游乐的兴趣就会很快消失;又如果园中的景点太多,也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并且走马观花般的匆匆游览,又会使人觉得乐趣似乎太短促些了。三句既照应词题“两别驾招饮”,解决了词人的孤独感和时间上的短促感;又赞美了丁园的景点设置恰到好处。“柳下”三句,述宴中情景。“交车”(或“停车”),似为下象棋,南宋时象棋已风行。“云根”,为园中一假山也。此言在宴饮时,既可以闲适地坐在柳树下,车将、炮跳地下象棋;又能不时回来亭上帽饰交擦互相敬酒;还能够与友人一起出没在假山中间,一笑解千愁。“秋香”三句,由园景生发,宕开一笔,插叙时令。此言秋天的菊花还未凋残,而秋风秋雨已经静悄悄地光临西城。在亭中饮酒的客人(即词人)也被西风不知不觉地吹歪了帽子。“背月”两句,宴散乘舟回家也。因丁园地处城西(从“风雨西城”可知),所以词人在一夜欢宴后,背向着西坠的月亮乘舟而归,只听见群鸦已在两岸的树上迎着朝霞聒噪了。结句呼应词题中“招饮”,词人尽兴而归矣。且“溪树晓”又与首句“斜阳度”遥接,点明这是作通宵之宴也。
这是吴文英创作的一首宴游词,当时作者陪两位官员宴游丁园。夏承焘《吴梦窗系年》云:“此乃四十四岁时作于常州。”
参考资料: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163-166
《齐天乐·竹深不放斜阳度》写宴饮,上片描述宴饮之地丁园的内外景色和主客在园内饮酒情状,下片从眼前的聚宴联想开去,陪人宴饮丁园,从开头的“斜阳”始,至“背月”之夜,可谓尽兴。此词虽无深意,在章法上时宕时收,开阖自如,不愧“自成一家”(张炎语)。虽然此词按照时间顺序写,但在行文中有曲有直、有虚有实,可谓疏密有致。全词写景记事善创新词。如首句既点明宴饮时间,又写出篁竹深幽的景观;又如上阕歇拍,用词新颖,含蓄优美;同时在创新词时又善于化用典故,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