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注释: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离恨:离愁别恨。
赏析:此句诗意从“折柳”二字上荡开,诗人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读者联想到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
译文
从来都只有人的情感难以穷尽,可为什么这座桥却叫“情尽桥”呢。
从现在起就把它改名为折柳桥,任凭那离别的愁恨像柳枝一样一条条地在心头摆荡。
注释
从来:向来。
尽:完。
何:什么。
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离恨:离愁别恨。
参考资料:
谢怡慧.唐诗,我的灵魂伴侣 120首陪伴心灵空虚的唐诗名句:岳麓书社,2004年:第138页
周道贵.唐诗三百首详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1页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首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为“破”,后两句则为“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稍作顿挫,仿佛能看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而后迅速吟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折柳赠别,乃古代习俗。诗人认为将桥名改为折柳桥,最为契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境。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这首诗的发脉之处在于“情难尽”三字。正因为“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之名;改名为深情的“折柳桥”,同样是源于“情难尽”;所以宁愿让离人别情伤怀、离恨缕缕,也不愿以“情尽”之名来命名此桥,以免让人心生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参考资料: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页
在公元854年,雍陶被任命为简州刺史。简州城外有座被称为“情尽桥”的地方,常用于人们送迎客人。一个春天,当雍陶送别客人,来到情尽桥时,他对这个名字产生了疑惑,并进行了询问。在了解后,他结合自己送别的心情以及历来折柳送别的习俗,提议将其改名为“折柳桥”,并写了这首诗送给朋友。
《题情尽桥》是一首七言绝句,是送别友人时有感而发的诗篇。此诗首句直接点出“情”的复杂与深邃;次句提出疑问,对“情尽桥”这个名字表示了不解和困惑;颈联表示要将这座桥改名为“折柳”;尾联进一步阐述了改名的意义。全诗用真切朴实的语言突出了一个“情”字,通过对“情”的探讨和桥名的改变,表达了诗人对离情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