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
且夫道有夷隆,学有麤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故皋陶歌虞,奚斯颂鲁,同见采于孔氏,列于《诗》《书》,其义一也。稽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译文
有人说:赋这种文体,是由《诗经》衍发而来的一种文体。”过去,成王和康王去世后,颂声停止了,先王的恩泽枯竭了,诗也由兴而衰了。汉朝初步安定时,因政务繁多而无暇顾及文化,到了汉武帝和汉宣帝时代,开始尊崇礼官,考核经籍,讲论经典。京城里设金马门校理经典,石渠阁收藏图书,京城外建立音乐官署协助校正音律,把前朝废弃的好制度和近乎灭绝的先进思想遗文继承发展起来,为国家伟大事业的发展营造积极氛围和有利条件。这些措施使人民愉悦安乐,吉祥的瑞兆更加多见,让《白麟》、《赤雁》、《芝房》、《宝鼎》这些歌进入庙宇祭天祭祖;借用神雀、五风、甘露、黄龙的吉祥,用它们作为年号。 因此,文学侍从的臣子们如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这些人,他们朝夕写作,进献皇帝的辞赋很多。 而三公九卿的大臣们如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人,也时作有文章。 他们有的抒写臣民的情志而与讽谕之道相通,有的宣扬君王的功德而尽其忠孝之心。他们的辞赋写得雍容华贵,四处传扬,昭示于后代,其价值仅次于《诗经》中的雅颂之作,所以,汉成帝时代经过评论而收录的辞赋,进献于皇帝的大约有干余篇,此后汉朝的文章辞赋,其显赫可以与夏、商、周相提并论了。
再说,王道的发展有平庸的阶段也有隆盛的时期,学者们的学问也有深浅精疏的差别,但是,随时势而建功立德的人不会因为古今远近就改变法则。所以皋陶作歌颂扬虞舜的圣明,奚斯作诗赞美鲁国君王,都被孔子所采集,收入《诗经》和《尚书》中,道理是相同的。考察古代的皋陶、奚斯是这样,再看汉赋作家也是这样(都用文章来为君王歌功颂德),写诗作赋虽是小事,但这是祖先留下来的法则,能使国家美名流传,所以也是不可缺少的。我看到现在天下太平,朝廷安宁,京城洛阳修建宫殿,疏通城池河渠,兴建林苑,使京城的设施更为完备。但长安的老年人都怀有怨恨,希望皇上能关心长安,他们极力夸耀以前长安的规模制度如何盛大美好,又鄙薄非议今天的洛阳如何简陋,因此我写下了这篇《两都赋》,用来制止他们在百姓中引起的迷惑,用今天必须建都洛阳的道理让他们信服。
注释
古诗之流:古体诗的一种。
成、康:周朝初期二国君,成王名涌,康王名钊,成康之世是周朝初期强盛的时代。
没:通“殁”。死亡,寿尽。
颂声寝:颂诗停止了。寝:息,停止。
王泽:先王的恩泽。
竭:尽。
大汉初定:指西汉初年。
不暇给:每天都没有空闲的时间;意谓政务繁多,无暇顾及文化。
诗不作:指以《诗经》为代表体裁的作品衰落起来。作: 本义创作,此处用为“兴”,表兴盛。
武宣之世: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
礼官:执掌礼义之官。
考文章:考核经籍,讲论经典。
署:办公处所。
金马:官署名,门前傍有铜马,故又称金马门,是西汉时文士、儒生校理经典之地。
石渠:阁名,为朝廷藏书之处。
乐府:音乐官署。
协律:校正音律,使之和谐。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意谓在秦代被废弃的制度和绝灭的文章,在汉武帝、汉宣帝时又兴盛起来。
润色:修饰。
鸿业:大业。
众庶:百姓,大众。
悦豫:高兴安乐。
豫:舒适,安乐。
福应:吉祥的瑞兆。
《汉书·武纪》曰:行幸雍,获白麟,作《白麟》之歌。又曰:行幸东海,获赤雁,作《朱雁》之歌。又曰:甘泉宫内产芝,九茎连叶,作《芝房歌》。又曰:得宝鼎后土祠傍,作《宝鼎》之歌。
荐:进。
郊庙:郊祀祭天,宗庙祭祖。
我国古代从汉武帝始建年号,汉宣帝时。因神雀集,五风至甘露降,黄龙现,认为瑞祥,故先后改为神雀、五凤、甘露、黄龙等年号。
言语:长于雄辩之才,汉代选文章经术之士为文学侍从。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虞丘寿王:一作吾丘寿王,辞赋家。
枚皋:辞赋家。
王褒:辞赋家,宣帝时为谏议大夫。
刘向:西汉辞赋家、目录学家和经学家。
论思:讨论构思,指写文章。
献纳:进献皇帝辞赋。
公卿:三公九卿。朝廷高级行政长官职衔,属大臣之列。
御史大夫:西汉时三公之广,丞相之副。
倪宽:武帝时为御史大夫。
孔臧:武帝时为太常,即九卿之一,掌管宗庙礼仪。
董仲舒:经学家,也写辞赋。
刘德:汉宗室,武帝时为宗正即九卿之一,负责皇族事务。
萧望之:宣帝时为太子太傅。
间:隙,抽空之意。
雍容:仪态文雅大方。
揄扬:赞扬,宣扬。
孝成:即汉成帝,西汉时标榜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都冠以“孝”字。
论:评论。
录:收录。
炳:光明。
三代:指夏、商、周。
夷:平,指衰落。
隆:高,指兴起。
则:法则,规律。
皋陶(音高摇),相传曾任舜的掌管刑法的官,后被选为禹的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
歌虞:歌颂虞舜的德政。奚斯,春秋时鲁国公子,名鱼,字奚斯,鲁国大夫。
颂鲁:作诗赞颂鲁僖公重修祖庙。
孔氏:孔子。
稽:考查。
如彼:如像皋陶、奚斯作颂歌。
如此:指如像司马相如、东方朔、刘向等人作辞赋事。
先臣:指皋陶、奚斯等人。
式:法则。
旧式:老规矩。
遗美:作文章的好传统。
阚:作“缺”,缺少。
浚:疏通水路。
隍:没有水的护城壕。
苑囿:(音院又),帝王花园,苑内植花木,囿内养禽兽,以供帝王娱乐和游猎。
备:齐备,完善。
西土:指长安,长安在西,故曰西土。耆(音其),人到70岁称耆。
冀上:希望皇上。
瞌顾:怀念故旧。
盛称:极力称赞。
旧制:旧的制度,指西汉立国建都的原则法度,包括都城建筑及礼仪典章法度等。
陋:简陋;认为洛阳简陋。
极:止。
眩曜:迷惑,惑乱。
折:服,折服即使之信服。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