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白云缭绕的幽深之处环抱着雷峰塔,几枝寒梅在积雪中透出点点殷红。
斋戒结束后,身心渐渐沉入深沉的禅定,庵前的潭水倒映着天光,远处钟声稀疏飘落。
注释
雷峰:指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塔。一名黄妃塔,又称西关砖塔。
疏钟:亦作“踈钟”,稀疏的钟声。清陈廷敬《送少师卫公致政还曲沃》诗:“梦绕细旃闻夜雨,春回长乐远踈钟。”
公元1905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苏曼殊驻锡西湖雷峰塔下的白云禅院,作了这首诗。
在诗人的笔下,白云禅院上有寺塔高耸,旁有梅花怒放,前有潭影澄碧,景色宜人,环境清幽,确是参禅证道的好所在。首二句描写西湖白云禅院的佳景:白云悠悠,雷峰塔高耸云间,此为远景;几树寒梅,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红艳,此为近观。一远一近,一高一低,将禅院的清旷幽寂点染得如诗如画。这就使人想到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者不期然就会调动积累,为此画面添加画外音,尽管还有秋景和春景的不同。“拥”字运用得极为传神,它不仅展现了云层的重重叠叠,还凸显了雷峰塔的幽邃与庄严,相较于“耸”、“矗”等字眼,更具主观情感色彩,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此外,诗中特意选用“几树”而非“数枝”或“一枝”,并非意在强调梅花绽放之早,而是旨在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同时与姜夔咏梅的“千树压、西湖寒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两句写斋定生活。如明镜的诗僧缓缓进入禅定状态,耳边伴随着清脆悠扬的疏钟声。清潭之中,佛宫的倒影清晰可见,那清越的钟声仿佛诗人的纯净之心,与白云、宝塔、寒梅、白雪、虚庵、澄潭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一个清澄虚远的奇妙境界。诗句中巧妙地融入了“三潭印月”与“南屏晚钟”的意象,创造出一个无比清幽深远的意境。钟声在空中悠扬回荡,最终落入清澈深邃的潭水之中,那既是佛国的回响,又似归于沉寂的宁静。潭为空潭,钟为疏钟,潭中倒映着钟影,虚静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法理,与那位斋毕渐入禅定的主人公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妙语自然天成。一个“落”字,写得亦真亦幻,亦虚亦实,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呈现出一种诗意的逻辑和哲理,确是精思后的心智之果。曼殊善画,这首诗在深厚的内蕴中所体现的诗情画意,正可见出其才华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