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利。赂利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利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利也。

  利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利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利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利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利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利,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利,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利。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利,二败而三胜。后利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利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利,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利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利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利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利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利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利皆诸侯,其势弱于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及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

写作特点

创作背景

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二

简析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北-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猜你喜欢

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簦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窗外寒鸡天欲曙,香印成灰,坐起浑无绪。庭际高梧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
屏上罗衣闲绣缕,一饷关情,忆遍江南路。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寻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岷峨路远万重云,锦水繁华一聚尘。
帝子但知归去好,故家城阙已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