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译文
秋日美景正好,院前池塘清清,你也悠闲自在。
西边林中静静悠悠,柴门之外远山绵绵。
苍翠山色横亘千里,挺拔山峰直出云间。
山峰高峻仿佛回到秦国时代,重重叠叠如荆门关般险要。
细雨后的黄昏即将坠落的夕阳斜斜地照耀着,暮霭中飞鸟返回巢穴。
你现在仍是原来那般没有变化,我已是容颜衰败,不复当年。
注释
崔季重:天宝十二载(753年)任濮阳太守,参见苏源明《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并序》。
濮阳:即濮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濮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鄫城北。
池上:借用谢灵运《登池上楼》典故。
嵯峨:山峰高峻貌。
合沓:重叠。
荆关:荆门山,泛指险要之地。
夕岚:暮霭,傍晚山林中的雾气。
尚尔:在古汉语里是仍然的意思。
颓颜:犹衰颜。容颜衰老。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崔季重隐居之处的秋山景色,也就是诗人隐居的蓝田山一带的风光。诗人以事吟诗,诗歌意象围绕主题展开,秋色引起“佳兴”,诗人忽然发现朋友的容颜依旧如过去一样,不禁黯然感伤自己已然在浓郁的秋色中渐渐老去。全诗写景形象鲜明,拙厚中见精巧,于诗情画意中含有个人志趣。
在美好的秋日里,诗人与朋友闲来无事,就眺望门前青山,吟咏赋诗。此诗之巧妙之处在于,吟咏景物的诗句,一联一个维度,一联一种风格。极目远望“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辽阔壮美;抬眼仰望“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逼仄险深;凝神聚目“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淡雅悠然。风致各异的景色,正是秋色引起“佳兴”的缘故。诗人的目光最后落向了自己身边的朋友。他忽然发现朋友的容颜依旧如过去一样,不禁黯然感伤自己已然在浓郁的秋色中渐渐老去。
诗人以事吟诗,诗歌意象围绕主题展开,而闲居闲吟,则完全任由个人兴趣抒发。因此,不同诗人的闲居诗往往有着不同的主题。如陶渊明闲居乡野,喜欢吟咏田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白居易闲居京城,喜欢吟咏琐细生活:“空腹一盏粥,饥食有馀味。南檐半床日,暖卧因成睡。绵袍拥两膝,竹几支双臂。从旦直至昏,身心一无事。”(《闲居》)。陆游则沉浸于自己的书斋:“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而王维则喜欢吟咏山水。大约也是因为王维真正醉心于山水之趣,真能沉醉于山水之美,所以,他的诗往往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山川之美,被后世形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参考资料:
张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
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以后,当时崔季重罢濮阳太守而隐居蓝田山。
参考资料: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2-83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