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南方泥土中的温暖,使大地之上看不到丝毫北方秋日里肃杀萧瑟的景象。在这个晴朗的黄昏,冉冉西下的斜阳正将残留的余晖洒落在江上。
在这幽寂的日暮时分,我只听到秋蝉微弱而清脆的鸣叫声。这秋蝉犹如向我这个异乡人吟唱着生命即将离去的挽歌,倾诉着对大地的依恋,同时又似乎在向我寻求着最后的怜惜与呵护。
走进小小的村落,狗儿相互护卫着主人的家园,不让陌生人靠近。这时,一位僧侣走在江边平整的沙地上,独自归向自己的寺院。
我抬头向着西北望去,我多么想见到我来时的地方——长安。可是,又一次见到的只是从树丛中飞起来的鹧鸪。
注释
此诗作于大中元年秋在桂林郑亚幕时。路:全唐诗校:“一作道。”
嘒嘒:蝉鸣声。
参考资料:
习古堂国学网.桂林路中作
此诗为大中元年(847)深秋作于桂林。唐武宗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崩,宣宗即位,重用牛党,大黜李党。李商隐难以保持当时秘书省之职,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应桂管(故治在今广西桂林市)观察使郑亚之邀,入其幕为书记。此诗即为在桂林幕府期间,游历所作。
参考资料: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李商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56页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律诗。诗以客居思乡为情感原点,以回程景象为发散点,将远居他乡的孤愁与对家乡的思念融为一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声色俱见,表达深沉的怀想。
首联“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写江边之景:南方因为温度高,所以到了秋天依然感觉不到萧瑟的秋意,四处依然是葱郁旺盛的植物;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之上,本来清朗的江面,似乎迷蒙着霭霭的雾气。秋士见阴而悲,毕竟是到了秋天,依然能捕捉到来自心底的一丝愁绪。这里显然是以乐景写哀情,不过含蓄了一点。江上的迷蒙更能让人想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相同感受,所以,起笔虽然是直写,好像不动声色,其实已将思乡的情丝悄悄缠绕在景物之中,不过是难以清晰感受到罢了。总而言之,首联用乐景哀景相帮衬,一反一正,目的是为诗歌后面抒发思乡之情渲染氛围,蓄势造情。
颔联“空余蝉嘒嘒,犹向客依依”,重点描写寒蝉凄切。作者感觉到它的低鸣好像是在抚平自己远离故乡的愁绪,又像是在呼唤自己,不忍其离去。作者虽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但是选择意象上还是逐层入情的。“空余”,写眼前除了蝉鸣外再无一点声响。此二字更是指示性的伏笔,让读者不致误解颈联“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之义,又为收尾做铺垫。到了颔联,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线路更加清晰,就这样慢慢过渡到核心情感的出现。颈联“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写小村上的群狗跑来迎接并护送我这孤独的苦行僧回宅,沙路平整,曲径幽幽。这说明作者已经离开了江边,距自己的住所越来越近了。犬一直围着自己跳来跳去,说明作者在此居住已有一段时日,也正是说明离开故乡已经很长时间了,已经到了萧瑟的秋天了,时间过得可真快。此情此景下,作者一边是从任上回到住所的喜悦,另一边又是回去之后的孤独无聊,不知道自己是该向前走还是向后走,踌躇在心,迟疑不前,就那么站在原地,思绪邈邈。此时的李商隐,妻子已经病故,孑然一身,远在他乡,虽然做了幕僚,杂事也不多,但是那份孤独无依的感受一刻也未曾远离,所以可以理解他此时矛盾的心情。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僧徒,实是调侃之语,言外有一丝的苦涩辛酸。在这样的心境下,再引出本诗主旨——思乡,那种苦味就不是一般思乡之作可以相比的。
尾联“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写作者因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正想抬头向西北方的故乡看上一眼,但地平无高处,无高处可以观望,只有阵阵鹧鸪的哀鸣在耳边萦回,好像是正在催促他赶紧回家。鹧鸪啼鸣在历代诗歌中是常见的意象,用在此处,与西北望相比衬,则愈见思乡之深切。诗歌结尾,作者用鹧鸪飞鸣来烘托思乡的情感,使得整个意境饱满深沉,更何况此时已是向晚时分,天色渐暗,思情渐浓,那种自伤自怜的情感自然溢于言表。
全诗以写思乡为核心,从眼前景写起,一层一层逼近内里,正是作者情感自然发展的轨迹。诗作前六句写一路上的秋景,虽然恬静悠闲,结句却抒发了思乡不得归之感慨秋日暮色中,寒蝉依依、群犬相护、鹧鸪催归,好像只有这些虫、兽、禽等天物,懂得苦行僧般的诗人孤独至极的心情。尤其犬护独归的画面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犬把作者看成本乡人,又隐隐透露出谁人可知的悲凉,一个寂寥独归、西北望乡思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李商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56页
《桂林路中作》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谓秋天已到,桂林落日余晖照射晴江,景物分明;颔联写蝉声阵阵,好像呼唤游客,不忍其离去;颈联言村落很小,有犬守护,沙路上见僧人独归;尾联谓正欲举头北望故乡,又见鹧鸪飞鸣,更增加了思乡之情。全诗借景抒情,以写思乡为核心,从眼前景写起,乐景哀景相帮衬,一反一正,一层一层逼近内里。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年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