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译文
在蓟门遇到一位老兵,他正孤独地站着,思绪纷繁不绝。
独自一人十分孤独,如身已是白发苍苍。
想建立功勋已没什么指望,已经连戍守边塞的将领是谁都不认识了。
唐朝的统治者频繁对外发动战争,企图进一步开拓边疆。
戍边战士以粗劣的食物充饥,而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
到关塞亭堡去看一下,我不由泪满衣襟。
十一月里,边塞的城池笼罩在一片缥缈的雨雪之中。
胡人的主帅号令严明,军队、马匹矫健,装备精良。
这些胡人没有穷尽的时候,征伐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幽州地区的人大多擅长骑马、射箭,年轻人十分崇尚勇武。
一旦能跟随将军征战沙场,相信很快就能以军功赢得美名。
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纵横驰骋狩,四处发出弓弦的鸣响声。
太阳落下后,长城之外一片阴暗,空中烟雾飘浮,尘土飞扬。
胡人的骑兵凶悍地进逼,我们的军队奋不顾身地反击。
空旷的关塞满是枯死的树木,扬起的沙尘令人窒息。
注释
蓟门:地名,即蓟丘,在身北京近郊德胜门外。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一:“身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
古老:老年人,“古”通“故”。《全唐诗》注:“一作故。”此处指一位久戍边疆的老兵。
氛氲:本指阴阳二气汇合之状,引申为心绪缭乱。
零丁:孤单貌。
头鬓:头发。
勋庸:即指功业,功劳。
已矣:完了。矣,敦煌选本作“久”,误。
霍将军:指西汉名将霍去病。汉武帝时曾屡破匈奴,平定边患,功勋卓著。后借指功大位高的武将。
汉家:借指唐朝。
穷:尽。
异域:外国。
戍卒:守边的战士。
厌:同“餍”,此指充饥果腹。
糟糠:《乐府诗集》作“糠核”。
降胡饱衣食:《旧唐书·北狄列传》:“可突于率其麾下远遁,奚众尽降。……奚酋长李诗、琐高等以其部落五千帐来降,诏封李诗为归义王、兼特进、左徊林军大将军同正,仍充归义州都督,赐物十万段,移其部落于幽州界安置。”
关亭:一本作“开亭”。
沾臆:泪水浸湿胸前。
霏霏:形容雨雪细密。
元戎:古代的大型战车,也指主帅。这里指胡人主帅。
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主要分布在身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胡:古代对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称。
幽州:身河北省北部地区。
结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发,因此以结发指童年、年轻时。
重:崇尚,看重。
横行:纵横驰骋。
角弓:用角装饰的弓。
黯黯:一本作“茫茫”。
烟尘:烟雾与尘土,比喻战乱。
凭陵:侵凌,进逼。
古树:枯树。
黄云:大军移动时扬起的沙尘。
参考资料: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94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6-98
李 丹.高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20.42-44
丛书编委会.唐诗一万首精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303
“蓟门逢古老”这一首诗描写了老卒的凄凉境遇,令人同情。全诗言辞沉痛、悲哀、失望而无奈,似用边塞的血泪和成。不难想象,像这样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长年戍边的艰辛可见一斑。
“汉家能用武”这一首诗反映了戍卒食用匮乏,投降的胡人却丰衣足食的情况,批判了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举措。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戍卒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对边境潜在危机的深深忧虑,言辞悲怆,感人肺腑。
在“边城十一月”这一首诗中,诗人坦言敌人的强大,颇具军事家的胸怀和才干,进而叹息,边境何日得宁,战士何日得归。在古代,中原地区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轻视周边少数民族,而诗中,诗人极有远见卓识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实十分强大,有时甚至明显优于汉族军队。后来的元灭宋、清灭明,即印证了诗人的观点。诗人当时只是看到胡兵强于守军,因此边境堪忧,并未能见识到胡兵竟能践踏整个中原。但诗人不囿于成见,而能面对实际,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从这一点上,这是诗的价值可以说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在文艺上的价值。
“幽州多骑射”这首诗称颂了守边戍卒的骁勇善战。全诗先总写幽州民俗的风貌,崇尚勇武;随即指出,他们不但善武而且乐于效力军前,保卫乡土,建立功勋。但诗人亲眼目睹了他们狩猎时的场面,不过这场面已够让人感到欣喜了。保家卫国从来不只是军队的事情,更需要有民众的参与,才能将侵略者掀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诗人目睹这一群生龙活虎、武艺高强的边疆健儿,对边境油然而生了几分安全感。
“黯黯长城外”这首诗描述了边塞战事纷纭的情况。在诗中,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沉痛地诉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诗中的景物描写切合战斗实际,烘托出惨烈的战斗氛围,而这种景色又是战斗中独有的,因此写景即是写战争。在字里行间读者还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这惨剧时难以遏制的悲愤心情。
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高适第一次出塞游历蓟北之时。从“边城十一月”和“纷纷猎秋草”可知,五诗非一时所作,大约是对某年秋冬所见边塞情景的高度概括。
参考资料:
李丹·高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20
《蓟门行五首》是一组五言古诗,这组诗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全诗分别从老兵、食用、敌军、勇卒、战乱五个角度,全面生动地反映出紧张、惨烈的边塞生活,对士卒的悲惨遭遇寄以深切的同情,歌颂了士兵们的勇敢善战,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安全的深切忧虑。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唐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於赫愍侯,运当攀龙。
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河山,启土开封。
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浑浑长源,蔚蔚洪柯。
群川载导,众条载罗。
时有语默,运因隆窊。
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
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后为急。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厉夜生子,遽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日居月诸,渐免于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