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
字典
成语
词典
古诗文
组词
拼音
近义词
反义词
搜索记录
清空
支持汉字、拼音、编码、部首、分拆查字,帮助。
关闭
首页
名句
李桢
李桢名句
类型:
友情
人生
儿童
写人
中秋节
感恩
警世通言
春天
写山
七夕节
思念
冬天
秋天
励志
夏天
春节
更多
作者:
李白
司马迁
苏轼
杜甫
班固
左丘明
柳宗元
白居易
欧阳修
韩愈
辛弃疾
柳永
吴文英
屈原
陶渊明
更多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形式:
诗文
古籍
谚语
对联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
《六国论》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六国论》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
《六国论》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六国论》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六国论》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六国论》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六国论》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六国论》
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六国论》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六国论》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六国论》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
《六国论》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六国论》
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六国论》
其必不尔矣!
《六国论》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六国论》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
《六国论》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六国论》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六国论》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六国论》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六国论》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六国论》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六国论》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六国论》
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
《六国论》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
《六国论》
1
名句
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主雅客来勤
照影弄妆娇欲语。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莲舟荡。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渐寒深、翠帘霜重。
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彼何人斯?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不善问者反此。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幽蛩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
名我固当。
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楚天阔处数峰青。
诗文
息夫人
唐代
王维
出塞
唐代
王昌龄
北山
宋代
王安石
江村
唐代
杜甫
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代
李贺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代
钱起
焚书坑
唐代
罗隐
过故人庄
唐代
孟浩然
登科后
唐代
孟郊
凉州词三首
唐代
张籍
过燕支寄杜位
唐代
岑参
归雁
唐代
钱起
隋宫
唐代
李商隐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唐代
白居易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
韩愈
题青泥市萧寺壁
宋代
岳飞
形影神三首
魏晋
陶渊明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唐代
岑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唐代
岑参
寄令狐郎中
唐代
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