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虎丘一片苍茫,过去吴王称霸的业绩传扬千古,而今也只是山色阴阴,遗迹难辨了。
姑苏城外,月影斜照,城内歌舞楼台笛声幽扬,天涯万里,砧声阵阵,夜色迷蒙,心中泛起思乡之情。
南国与敌浴血战斗的抗清战士,在这样的夜晚,想起家乡也会潸然泪下;严冬将临之时,战士的妻子正拿着剪刀在裁制冬装。
只要能完成复仇大业,我愿意像伍子胥那样鼓腹吹萧。但是想想自己的处境,复仇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心中一片凄凉。
注释
虎丘:虎丘遗迹。
阴阴:幽暗的样子。
一夜砧:一整夜(没有停歇)的捣衣声。
砧:捣衣声。
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此诗作于顺治十年(1653年),时南明桂王及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正在进行,作者出游闽浙赣等省,一方面为了避难,一方面想与郑成功、张煌言等联系共同抗清。诗人由杭州抵苏州,在游览苏州著名古迹虎丘时,即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03:1106.
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1.06:1071-1072.
首联,从写景点地。说苏州虎丘的山色,到来只见到“阴阴”一片;旧时吴国的“霸业”,已经消亡,所谓“虎迹”,也已旷远迷茫,成为历史梦影,无可觅求。点地之外,又借吊古以伤明亡及明亡后的南方形势不振、气象萧然。这联写实,但联系史事,已实中有虚,表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以下各联,景事情结合,有对当前的实写,有对远处的想象,更是虚实结合,主要表现在空间跨度上。
第二、三联由虎丘拓展到苏州,到整个南方地区,兼写人心和国事,范围、意境,大大加广加深。“万尚天涯一夜砧”,说万尚天涯,在“一夜”之间,到处都可以听到“砧”声响动。古时秋风一起,妇女们在“砧”上捣布,准备为家人缝制新衣,其“砧”声不但添人寒意,更添人愁思,读李白《子夜吴歌》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和杜甫《秋兴》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都不能没有这种感受。何况联系后一联,这些“砧”声,又恰恰多半是为制“征士”的寒衣而响起的,更能触动作为遗民的作者的心事,倍增其伤感。此联出句“半楼月影千家笛”,对砧声而吹笛的,还有“千家”万户,人数很多,其中可能有感于家国之事而奏怨的,但更多的该是“不知亡国恨”而在歌楼酒榭吹弹助欢的人。是前者,能勾人愁恨;是后者,更能添人悲愤。诗不明言,但无论如前者为补充,如后者为对照,都一样能触动作者心中的痛楚,增添诗歌的感染力。
第三联出句“南国干戈征士泪”,是透露心事、透露历史背景的关键之笔,也是联系四、六两句的点睛之笔。原来当时北方领土虽为清朝所统一,而南方遗民的抗清斗争,还在艰苦地进行,清朝消灭这种反抗力量的战争,也在加紧进行。所谓“征士”,有抗清的义军,也有被清朝征召去镇压义军的士兵,同族同室,操其“干戈”,战争不已,苦难甚多,使这些人痛心流“泪”不止。对句“西风刀剪美人心”,所谓“美人”,正是为那些“征士”而捣“砧”,而动“刀剪”的人,她们的“心”中之痛,不异“征士”,而更加深埋和缠绵。诗中这两联,全用名物性词语,没有形容词,没有谓语,浓缩充实,曲折跳跃,意境极为深沉丰富。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句法,极有民族特色,极具精炼性。作者在诗中运用这种句法,极为自然,极为含蓄,极有深情余韵,故耐人寻思,传诵一朝。
第四联,诗人以伍员自况,写他身负国难家仇,落拓苏州,所志无成。用典贴切,寄慨遥深,并点明时令和地点,呼应上文,章法严密。
全诗词语浅显明白,组句曲折绵密,用典恰切,意境深沉,情韵悠远,既容易接受,又能得到无穷的回味,是清初不可多得的七律佳作。
参考资料: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03:1106.
《虎丘题壁》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从苏州虎丘的山色写起,拓展到苏州,再到整个南方地区,写人心和国事,最后以伍子胥自比,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全诗多处运用典故,多用名物性词语,词语浅显明白,组句曲折绵密,意境深沉,情韵悠远,处处反映出诗人作为遗民的心事。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貐。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馀。
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
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